想真正拥有 就不要害怕失去(图)


想真正拥有一样东西,就不要害怕失去。(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任何的改变必然都会有些磨合、适应期,清理的过程总难免会有些磕碰,当你试着把距离拉开时,对方很可能会因为不习惯、被拒绝,而对你生气、指责、疏离、嘲讽等或大或小的情绪反应,进而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或是担心被报复或排挤?

如果此时你因为太过害怕,又选择讨好、顺从、屈就这些与过往相同的反应,就等于告诉对方这么做能有效控制你,你们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倾斜、不对等。

追求零负评,常常让自己身心俱疲

有位读者曾问我,她的同事常常移花接木,假借主管的指令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她,这让她很困扰,她该怎么处理?

我花了一点时间理解她的处境,明确的区分出哪些是她该负的责任,哪些工作必须还给同事。但只要我邀请她把自己的立场说清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时,她就会面有难色的回应:“可是……但是……不过……。”

到最后我终于搞清楚,令她纠结的点,并非她不清楚怎么回绝同事,而是她不想承受同事被她拒绝后,瞬间变脸的尴尬。她问过许多朋友、专家或谘商师同样的问题,企图从别人口中得到一个完美的方法,既可以让她不用再承受同事的骚扰,同时还可以保持热心、慷慨的形象,不会引来任何人的不满或批评。

但这个期待是注定会失望的,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反应。不论错的是谁,当我们拒绝后,还要对方做出你喜欢的反应,那么我们就和对方一样,都落入了操控别人的陷阱。

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是把自己说清楚,至于对方要怎么反应,那是他的选择,你必须尊重,才能在这段关系中开启新的互动模式。否则,你们只是用不同的手段在勉强对方罢了!

你该花力气追求的不是更多无痛分娩、无缝接轨的沟通技巧,而是好好厘清为何他人的排拒,会对你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你究竟在害怕什么?是这个人,还是他背后能满足你的诱因?

也许这位读者的担心,也正是你心中的恐惧,因为不确定对方会怎么回应,会不会给自己摆脸色,而选择默默承受。在你的想像中,关系若有冲突,就等于分裂、断绝,以至于你宁愿守着残缺、痛苦的互动,也不愿意告诉对方自己真实的感受。

表面上,你看起来和善,并努力和大家保持一定的友好关系,但你却不一定对关系有真正的安全感,不相信对方是真心喜欢你,常常会有一个担心是“如果我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对方就会离开我。”从未在关系中,感受到真正的接纳与归属,很难相信即使彼此想法有落差,依然无损于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价值。

因为害怕失去,紧紧握着,却没有发现手握得越紧,得到的就越少。

透过割舍重建自我概念

清理,某种程度不只是盘整旧有的关系,也是一种重建自我概念的过程。透过一步步的调整,把自己说清楚,慢慢收回对外界的依赖,戒掉从他人口中获取认同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学会区分出自我与他人的情绪界限,不再把别人的情绪都当成是自己的责任,觉得对方不开心,就是自己的“错”。

因为在清理的过程中,不管你做得再小心,表达得再委婉,对方都有可能会不开心,那不全是你的问题,只代表他也有自己的情绪和失落需要处理。如果你太过在乎他的反应,你就离开了自己的守备位置,会造成更多的失误与漏接。

我们可以理解对方需要一点时间适应新的你,尽量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减少对方在过程中的误解,但不等于你必须找到十全十美的做法,确保对方能心甘情愿接受,你才能行动。这么做只是把最重要的选择权又拱手让给对方。

割舍,难免会有摩擦,却不必然等于决裂。你可以把对方的质疑或挑战,当成是他对这段关系的重视,因为害怕失去你,也想紧紧抓住你,只是他不懂得用更好的方式留住你。

你可以告诉对方或在心里默默覆诵:“是的,你可以感觉不开心,决定疏远或表达不满,那是你的权利。而我决定做出改变,是因为我想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追求更平衡的互动,我相信这么做会让我们彼此更舒服。如果你愿意跟上,我衷心感谢,如果你决定离开,我由衷祝福。”此时,你的调整与改变,正是最好的示范,什么叫做平等、公平的对待。

鼓励你在进行人际清理时,可以把这段话,写在便利贴上,放在视线最容易接触到的地方,时时提醒自己,为自己撑把伞,坚定地穿越过程中的风雨。

别因为害怕,而先替自己设限。清理,是为了让你们好好了解彼此。如果你从不表达,又怎能冀望别人真正认识你呢?

本文整理、节录自杨嘉玲《我决定,生活里只留下对的人》一书。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本文留言

作者杨嘉玲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