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话让人终生难忘?(组图)
写作丛谈--警语的创作技巧
创作警语,首先必须融合著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这样才能抒写出有血有肉的、饱含着生活体验的启示性警语。(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而警语,又是语言中的耀眼的明珠。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无不呈现出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警言隽语。这些警语,常常使读者一见钟情,过目不忘,而记忆终生。
警语
我国古代的《论语》,警语俯拾皆是,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红楼梦》中的警语也很多:“盛筵必散”;“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以及“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等等。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里,警语之多,有目共睹。莎士比亚也是一位善写警语的能手,英国有个作家俏皮地说:“莎士比亚这个有名气的剧作家,是靠写让人家引用他的警语来过日子的。”
警语在文学作品中,恰似万绿丛中的一朵红花、碧波千顷里的一片白帆,它是那样的风姿出众,引人顾盼;它给作品增添着无限风光,无穷魅力!
警语的范畴很广,诸如机智幽默的言谈、生动隽永的辞采、精美的格言、深刻的诗句,都在其列。至于那种洋溢着智慧、启示着人生、深刻地揭示了真理的语言,更当列为警语的上品。警语是“美的结晶”,是“高浓度的语言的醇酒”。创作警语所需要的智慧和辛劳,大大超出了抒写一般性的文学语言。
警语之创作
创作警语,首先必须融合著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只有自己感受得深切,才能抒写出有血有肉的、饱含着生活体验的启示性警语。
下面一些话,也都是它们的作者的深切感受:
“我不识何者为君子,但看日间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者为小人,但看日间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嘉图尔
“凡与人相交,不可求一时亲密。人之易见喜者,必易怒。”--陈道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重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苏格拉底
“小人固当远,然亦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然亦不可曲为附和。”--申涵光
创作警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用人或事物的具体形象,来阐发生活的真谛和人生哲理。可以先想好某种理念,然后寻找与之相应的形象,进行替换。简言之,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把理念转化为形象。例如:
“友谊能使人变得更有乐趣,也能安慰生活中的痛苦。”美国的爱默生,将这个意思写成:“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
“人生活在社会上,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英国的巴特勒,将此意写成:“人生像在群众面前拉小提琴,边拉边学。”
“人的本领不表现在占据着优越的地位,而表现在恶劣的条件下,能够做出成绩。”法国的赖斯利,把这比喻为:“人生的游戏不在于拿了一副好牌,而在于打好坏牌。”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哲理。有了好的理念,如果缺乏形象性,它就显得枯燥,美中不足。如果寻找到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来作它的“替身”,那就妙不可言,它便会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活在众人的口头与心底。
有了好的理念,如果缺乏形象性,它就显得枯燥,美中不足。(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运用技巧传递理念
一、排比和对偶
有了正确而深刻的理念,并不是每一回都能找到相应的比喻来替换、来表达的,当你找不到合适的比喻之际,还有另外的手法来充代,这就是排偶。运用排比和对偶的整齐句法,来表达理念,可以使思想显得严谨、凝炼,并且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这些都是排偶句的优点。一段思想深刻的语言,再加上这些优点,自然就能引起读者的欢悦,而“有口皆碑”。例如: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黄宗羲
“怪小人颠倒是非,不知惯颠倒正是小人;惜君子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君子。”--《格言联壁》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黄升
上述这些排比、对偶的句子,思想的内涵深刻,再加上结构严谨,节奏鲜明,赋予音乐美(有的就是诗句),这便成为可观、可诵、可记的警语!
二、相反相成的叙述方式
采用相反相成的叙述方法,能够造成耐人寻味的警语。例如: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我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司马迁《史记》
“人当富贵时,家中常不失寒素风味,乃能载福。”--《郭嵩焘日记》
“若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之为易,其难也方来。”--刘勰《文心雕龙》
“名言不一定是名人的话,名人的话不一定是名言”--黄锡安
上述语例,它们的句子结构,都是由前后两部分所构成。这两部分从表面上看,内容是相反的、对立的,但里面却包含着合理的内核。它们貌似相反,而实则相成。
复迭句式载深思
运用复迭的句式,能够加深所欲表达的思想,因此,它也是创作警语的一项技巧。例如:“随便捧你的人,也会随便踢你。”这里的两个句子中,大部份词汇都是重复的,只有“捧”和“踢”是两个不同的新词儿,“同”中突出了“异”,提醒人们对“捧”和“踢”的高度注意。
“欲起步的人,贵在立志;已起步的人,贵在坚持。”运用相同的句式和重复的词语,突出了“欲”和“已”、“立志”和“坚持”,显得十分精警。
巴甫洛夫有一句名言是这样的:“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标准。”由于连用了三次“因为一骄傲”,便把骄傲的恶果,异常鲜明地陈列在读者的面前,令人怵目惊心。
运用反常出新的表达方式,也能够造出警语。请看:
“世间无蝇不逐臭,苍蝇叮你,苍蝇有理;你打苍蝇,并不有理;拿起肥皂洗干净自己,才是正理。”把“苍蝇叮人”说成是“有理”,把人们“打苍蝇”说成是“无理”,这就是一种“反常出新”的语言,强调要洗刷自己:则深细思之,确实深切!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向诗内去学诗,本是常理;但陆游却主张向诗外去学诗,这就十分引人瞩目,启人深思了。
“脚步不停,不一定是前进;闭目深思,不一定是停顿。”
“两个人吵架,错在有理的一方。”
以上所举,从表面上看,都是反乎常情的话,但在实质上却充满了辩证法。
人们称优秀演说家的讲话是:“妙语如珠”、“语妙天下”,称赞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常常说它是:“凝炼生动”、“精警深刻”。其实那些“妙语如珠”、“精警深刻”的话,就是警语,可见警语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作用,绝对不容忽视!有些平庸的讲话和作品,人们听了半天或读过十数万字,都不能接触到一句精彩的话语,那是多么令人感到乏味呀!
一切从事文学工作和教育工作的人们,都应该通过艰苦的学习,使自己成为“语言的富翁”,都能恰当地引用并创作警语,做到“咳唾生珠玉,挥毫做丹霞。”那样,你的作品、你的讲话,就会“珠,不胫而走;玉,不翼而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