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发生“国进民退”?(图)


中国全面性的“国进民退”,到底怎样的经济现象?(图片来源: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10月25日讯】“国进民退”是一个很热门的词汇,本人可不想陷入这种无谓的纷争之中,只是希望从货币理论上探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经济现象。

当一国的商业银行业和企业均以私营为主导的时候,利率就会市场化,由最高效的银行和企业推动经济发展。此时,当低利率的环境持续时,有利于所有企业都进入扩张模式,但扩张持续到一定阶段之后,对金融资源的需求放大(通胀的压力也会上升),利率就会提升(这种利率提升看起来是央行主导的,但本质是央行跟随市场趋势),当利率提升到一定阶段后,那些效率低的企业就会退出市场(这是经济危机和衰退的真实含义),然后利率再次回归低位,形成经济的循环。

此时,商业银行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信贷资源投放就会倾向于效率最高的企业,所以,不会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

但是,当一国存在强大的国有银行业和两种经济模式(国有与私营)并存时,尤其是利率双轨制的情形下,就会出现另外一个很基础的循环模式。

对于89年之后的新兴经济体来说,经济快速发展,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基于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发行模式基本都是以外汇作为保证金,这就带来本币的信用扩张周期,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流动性,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就需要将资本投放出去。此时,无论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只要满足商业银行的要求,都可以相对公平地得到贷款(只是相对公平,这是由金融资源过剩所带来的结果)。所以,就出现了次贷危机之后进行四万亿投资时,商业银行四处争抢项目,目的是把自己的资本投放出去,私企和外企的贷款都相对容易,也相对公平,大家的利率都接近于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

所有人都会对四万亿时商业银行争抢项目记忆犹新,那是金融资源相对公平的时期,因为金融资源过剩

这从当时的外汇占款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下图,很多新兴国家的外储和外汇占款,与这个图形都基本是类似的)。随着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的高速增长,本币加速扩张,商业银行就积累了大量的流动性,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对国企和私企相对公平地对待,大家都可以获得比较廉价的金融资源。


2016年3月之前的中国外汇储备及外汇占款情况(网络图片)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要追根溯源,这种相对公平的情形从改开伊始就开始了,在某些时期,银行会向个体户和私企推销贷款(五十岁以上的人都有这样的记忆)。这种情形下,由于私营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结构更为合理,经营效率就会更高,发展速度就更快。所以,改开之初,私营企业微不足道,到现在,按刘付中堂的说法,“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在总体的经济版图上,民企占据的已经不仅是半壁江山!这就体现的是效率的不同。

也可以这么说,改开之后的经济成就主要是由民营经济来主导的,是金融市场的公平所带来的结果(公平两个字就有这么大的威力)。

我一直在说,2014年注定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因为上面外汇占款的图形开始拐头向下!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重大的拐点。

基于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发行是以外汇作为保证金,未来就会出现两种模式:

第一,紧缩本币,这里的目的是为了保汇率。随着外汇占款的下滑,在稳汇率的基础上就需要紧缩本币的发行,但如此一来,金融资源相对于经济需求来说就会显的不足。国有银行与国企之间,原本就是左兜与右兜的关系,再加上政治正确(在金融资源紧缺时期,经济增长压力加大,投放到民企的贷款产生坏账的几率提升,金融官员们为了避免给自己的仕途和饭碗惹麻烦,就会走政治正确的道路,将金融资源向国企倾斜),结果就会形成锅有银行的金融资源与国企之间的“内”循环,而民企就只能被逼迫走向高利贷市场(去年山东企业的债务问题有明显的体现,很多都是被高利贷压垮的)。当国企和私企获取金融资源的价格出现很大差异的时候,甚至有些民企根本就无法获得金融资源,相当于流通的血液没有了,此时,民企要么向国企靠拢(被破产兼并也是一种模式),要么就会直接倒闭,国进民退的现象出现了。

国有银行和国企高管,本质是本国官员。当国有银行实行利率双规又存在不同所有制企业时,国进民退就是一个很难解决的课题

第二,进行无锚印钞。这是外汇占款发展到一定阶段、财政难以为继的时候才会出现的现象,此时,央行的印钞机只能全力开动。

依托外汇印刷本币,意味着外储充足,有足够的进口能力压制通胀,所以,既可以进行本币扩张又可以维持低通胀的经济环境,对于那些能源和农产品有很高对外依存度的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担当开启大规模无锚印钞的时候,就不再具备足够的进口能力,就会导致本币贬值和通胀不断上升,高利率时代就会来临。

可存在强大的国有银行业的时候,利率不是市场化的,由央行调控基础利率。此时,一般情形下,官方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利差就会加大,因为官方有美化通胀数据的动机,以利于印钞,推动市场利率与央行规定的利率之间利差加大。在利率不断上升时期,经济会更加低迷,商业银行如果贷款给民企面临的坏账威胁更大,此时为了政治正确,一样会实现国企与商业银行贷款资源的对接。结果,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使用的利率差别更大,形成的结局依旧是国进民退。

其实,这不仅体现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有利于国进民退,在地方政府的投资活动中也是如此。经济增速压力加大,社会对于腐败和贫富差距分化等问题的容忍度下降,主导投资的官员们在政治上的压力加大,为了避免仕途和饭碗出现问题,也会将投资项目尽量交给锅企,换取仕途的平安。

领导们一直在强调要优先将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大部分是民营)倾斜,相信它们都是真心的,因为改开之后的经济数据摆在哪里,谁都不能忽视。但是,金融资源还是依旧不断向国企倾斜,而小微企业依旧嗷嗷待哺,一边水灾,一边干旱,根源就是上述原因,银行从上到下的从业者、地方主导投资的官员们谁都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就只能走政治正确的道路。

所以,在金融资源愈发紧缺、高利率(高通胀)时期,只要存在强大的国有银行业,也存在不同所有制企业,同时又实行利率双轨,guo进min退就是一种社会趋势。看到2014年外储和外汇占款的拐点,企业家们就应该清楚这个趋势,明白了这一图形内在的含义,才能早日洞察玄机。当然,这也是对个人就业方向最根本的指引。

这种情形不仅仅会发生在个别国家,而是在部分新兴国家中普遍存在,而南美的巴西就比较典型。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如松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