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这座城市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呢?美食?观光?有些事物并不是从表面上能看到的。(Adobe Stock)
【看中国2018年9月7日讯】(看中国记者钟灵综合报导)“东方硅谷”、“新天地”、“香港第二次机遇”......被官员们捧上天、将有能力动摇国际其他湾区的的“粤港澳大湾区”,到底在谷歌、脸书这些外企龙头眼中是什么?他们回答说:“没听过什么是大湾区,但香港有完善法制及一国两制,这才是吸引我们的地方”。
“大湾区”是指珠江三角洲的“9市+2区”,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澳门及香港,是北京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2018年的“重点工作”,由北京指派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韩正负责统领规划,港澳特首都被纳入这个工作小组内。
“大湾区”的愿景也跟它的覆盖范围一样很“大”。北京明言,它的目标是与“国际知名的湾区竞争”因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000万人”,在面积和人口上,多于三藩市湾区及东京湾区,又认为大湾区能够同时拥有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广东省的全国制造业生产基地。
然而,大湾区是否能够用上述的条件与国际知名的湾区竞争?资讯科技界议员莫乃光和公民党魁杨岳桥日前刚从美国三藩市湾区(Bay Area)考察回港,期间他们拜访了多间外企龙头,包括谷歌(Google)、脸书(facebook)、Airbnb等,又与多家初创公司负责人交流。当问他们“是否听说过大湾区”时,外企都表示从未听过、也不知道是什么。
两人指出,“对外资而言,香港吸引力更远胜大湾区,因为在他们眼中,香港才是国际商业中心、有完善法制及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比“大湾区机遇”的吸引力更大?
一名出身香港、目前在三藩市工作的资深IT业界人士指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在1955年左右到三藩市湾区发展,成为了湾区第一家半导体公司,逐渐吸引创科人员到来,形成今天的硅谷,三藩市湾区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在政府掷重金‘投资’下、东拼西凑成就的,人才自然会流向他应该去的地方。”
他指出,三藩市湾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科创龙头,“凭的是一流的教育和专业水平、完善的人才流动网络、良好的地区及企业文化、能够保护知识及产权的健全法制,最后才是硬件配套,而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逐渐建立的”。
这种说法,并不是只有一个人提出的。事实上,国际上多个智库报告、以及美国及英国国会定时对香港“一国两制”的报告中,都提及这样的一段话:“我们(英国/美国)和香港,长久以来保持着蓬勃发展的贸易关系,是由于‘一国两制’提供了商业所须的透明度和公平贸易,并对自由提供必要的保障。”(今年7月30多名英国国会议员提交英国外交部的联署信)
被指是“粤港澳大湾区”竞争目标的三藩市湾区,从1955年左右开始,经过百般磨炼,逐渐发展成一个成熟的都市,具备一流的教育水平和专业人才。(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大湾区”推销融合 不过“香港不可取代”
今年8月中旬,北京公布中国科学院辖下2个研究院将落户香港。对此,香港资讯科技界立法会议员莫乃光表示,香港虽然小,但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比国家不少研究中心都要高,“中美贸易冲突令大陆的科研弱势尽现,因此,中方正急于让香港发挥更大角色、向大陆提供科研上的帮助”。
月前美国总统川普曾点名批评中资科技企业在美涉及间谍行为,而中兴、华为等中资大企遭到重创,令中国大陆的科研野心受到严重打击。外界普遍相信,北京或计划藉港澳独特的国际定位重新拟定科研发展策略,能够模糊港澳与大陆边界的“大湾区”正是其中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首次会议上,即通过中国科学院辖下2个研究院落户香港的计划。图为大陆大学毕业生。(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为了探讨香港究竟应该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是融入“大湾区”,《苹果日报》日前请来了力撑大湾区的港区人大代表洪为民、以及泛民主派立法会议员陈志全同台讨论。
洪为民直言,“大湾区”想达到的结果是“融合”两地民众,但他又表示,“如果(香港)失去自己的定位,那(大陆)也不会想让你玩一份。”
陈志全也指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保持香港优势的重要部分,“融合”可能会带来不可逆转的结果,“我觉得香港要保持一定程度的距离”。他也提醒,除了一味唱好“大湾区”,港府应该也考虑在本地发展产业。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