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当局多次对经济政策的表态造成流动性异常宽松。(图片来源:Fotolia)
【看中国2018年8月13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美贸易战正式开始以来,中共当局多次对经济政策的表态造成流动性异常宽松,最新经济数据显示,7月新增贷款同比猛升75%。但是,经济学家指出,货币宽松不能有效刺激实体,会造成价格幻象等六大严重问题。
2018年以来,中国央行先后三次定向降准,并增加中期借贷便利(MLF)投放,增大中长期流动性供应,保持流动性充裕。不过,无论是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前景不明的中国经济都作出了令外界吃惊的表态,即货币政策转变为全面宽松,并且又要靠投资和大规模基建来拉动经济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边是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淤积,另一边是资金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渠道不通畅。
据中国官媒《证券时报》8月13日报道,一位城商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无奈表示,“现在就是有大把资金但不知道怎么花,以债市投资为例,配置偏好很难迅速转向,资金还是会以流向利率债、高评级信用债为主。前者防止资金闲置,有信贷投放需要时还能及时回笼,后者是在考虑收益的同时确保资金安全”。
一位大型股份商业银行人士认为,“资金面很充裕,但信贷投向上还是很困难,各项监管要求的多重束缚,有点像是‘资产荒’了。”
另据《路透社》报道,一位监管官员称,目前流动性供求是够的,关键是没有渗入实体经济。
财通基金固定收益分析师郑良海指出,去杠杆背景下的“宽货币、紧信用”造就了资金市场的货币“堰塞湖”,即基础货币投放出来后,社会融资规模无法提高,基础货币只能堆积在金融市场中,而无法变成实体经济融资的增长。
和以往的“钱荒”完全相反,过多的流动性突然间成了一种负担,银行间市场交易员不再寻求拆借资金,反而纷纷到处寻找投资项目。
尽管中国各大官媒大肆宣传中国经济如何“强劲”,声称足可应对贸易战,但实际上根据8月13日中国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为了刺激有下滑迹象的经济,中国7月份新增贷款达到1.4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超过预期的 12,750亿元,比去年同期猛升了75%。
另外截至7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177.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3.66万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5个和10.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95万亿元,同比增长3.6%。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等人撰文表示,货币宽松似乎成了一种瘾,每隔三四年就会犯一次。中国央行似乎挺不住了,先是定向降准,然后是MLF,一切都很像2014年上半年。如果按照历史的剧本发展,接下来就是全面降准、降息,直到地产、财政、金融全面放松。
管清友认为,过去一年多收紧银根,去杠杆、挤泡沫,很不容易,值得肯定。如果现在转向货币宽松,基本上可以说是前功尽弃、负向激励。货币紧缩,一定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而货币放水,也一定是一发不可收拾。
管清友认为货币宽松会带来六大严重的问题:第一,货币宽松不能有效刺激实体,更多的是制造价格幻象;第二,货币宽松可能会重燃资产泡沫,导致经济脱实向虚;第三,货币宽松可能让去杠杆前功尽弃,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第四,货币宽松不可能完全定向,也不可能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结构失衡;第五,货币宽松会导致财产性收入远远跑赢劳动性收入,加大贫富差距;第六,货币宽松会扰乱社会预期,阻碍改革和转型。
事实上,中共当局正面对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要刺激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资产泡沫化,以及新增一轮债务的累积。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責任编辑: 辛荷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