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肿瘤院士总结10条不得癌建议 你能做到!(图)


远离癌症,从回家吃晚饭做起。(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处在癌症发病率节节高升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致癌因子,而又没有能够彻底治愈癌症的特效药被研发出来,我们要如何避免癌症的威胁呢?以下是3位知名的肿瘤界院士总结出的10条不得癌建议,教大家如何通过健康饮食来远离癌症。

1、坚决反对用营养品防癌

“我坚决反对用营养品防癌。”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提及营养品能否防癌的时,态度坚决地表示。

郝希山认为:只有合理膳食才能有效地预防癌症发生,此外就是多吃蔬菜和水果,但不包括泡菜、腌菜。

霉变食物不吃,加工食物少吃,腌制食物、烤焦食物不吃,多吃植物性食物,每天要吃400克非淀粉类蔬菜水果。

2、坚持回家吃晚饭

“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非要在宴会桌上谈问题?”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孙燕院士说,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谈事的陋习导致了很多人长期饮食无规律,越是社会上所谓的成功人士,越是难得回家好好地吃一顿饭。

饮食不规律,饭局上的烟、酒以及不知不觉过度饮食,使我们的肠胃始终处在受损状态,再加上体重超标,长期下去就可能诱发癌变。

孙燕号召大家,“可怜可怜自己的胃,珍惜自己的身体,远离癌症,从回家吃晚饭做起。”

3、不吃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在高温条件下可产生致癌物质,要尽量少吃。

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多了,会成为我们俗称的“千滚油”。千滚油中包含大量的反式脂肪酸,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如脂肪肝、高血压、胆囊炎、胃病、糖尿病、肥胖,甚至可能增加患心脑血管病和多种癌症的危险。

4、对剩菜剩饭不要大包大揽

中国人有个习惯,家里的剩菜剩饭全是当家的给包了,过去条件不好时是这样,现在生活好了,一些家庭还是这样。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一不良习惯可能诱发胃癌。

“胃癌原来是日本人发病率第一的癌症。但后来逐渐降下来了,与胃癌下降对应的是家庭冰箱持有率的上升。”孙燕说。日本人喜爱吃生食,但在过去冰箱没有普及的时候,食品在常温下存放容易变质。

为了对抗胃癌,日本已经在职工体检中普及了胃肠造影检查,如果发现问题,马上加做胃镜。现在,日本不仅胃癌的发病率下降了,早期诊出率也达到了50%,治愈率也上升了不少。

5、瘦一点患癌机会小

越瘦的人得上癌症的机会越小,这是全球21位科学家基于对患癌人群和健康人群历经5年研究后提出的10大防癌建议中的第一条内容。

在孙院士看来,饿着要比撑着强、瘦的要比胖的好。因为肥胖可能为多种癌症埋下隐患,特别是平时摄入较多动物脂肪、红肉以及喜欢吃煎炸食物的人更要适当控制自己的胃口来减少患癌风险,比如肠癌、胰腺癌、肾癌、乳腺癌等都与肥胖有关。

孙院士的“减肥方法”相当有意思:“我每天只吃七分饱,但又受不了美食的诱惑,于是感觉吃的差不多了,就马上离开饭桌,绝不久待,更不会与家人在饭桌旁聊天,生怕管不住自己的嘴又多吃两口饭菜,偶尔还会把晚饭省下一两顿。”

孙院士说,“我从60岁就开始在各种场合宣讲‘防癌经验’了,一讲就是20多年……我最不希望患者非得到了中晚期才想到来找我,早采取措施,早从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预防,不好吗?”因此除了健康饮食,他还推荐了以下一些防癌心得。

6、每年坚持两次体检

早期发现肿瘤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一年体检一次,但与大家不同的是,孙院士却额外给自己增加了一次体检——每年全身查体两次。

“我这样做,原因是有的肿瘤隐蔽性比较高,偶然一次体检未必能发现。比如,早期肺癌可能只有一半患者是通过胸片、X线、痰液能被发现的,增加体检次数可提高早期发现肿瘤的机会。”

另外,一次体检正常,并不意味着在这一年中身体都不会出现其他问题。“我的有些病人就向我诉苦:检查时医生也没有摸出乳房有肿块,可最后还是确诊为乳腺癌。在此我们必须强调,体检一定要坚持年年做,不要觉得偶然一次查体正常就间隔3到5年才再做。肿瘤是很复杂的,而且受多种诱发因素影响,别说三五年,就是一年中也可能突然发生异常。”

孙院士感慨道:“我是个临床肿瘤学方面的专家,可是我也不知道自己身体内什么时候会发生癌变。举个例子: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部精良的汽车,每个脏器24小时都在辛苦工作,当然需要定期保养和检修,只有年检合格了才能避免出现意外。特别是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下降、器官老化,体检的专案应尽可能全面、频率增加,特别是肛门等一些比较隐私的地方也要检查。”

7、坚决不吸烟

吸烟与肺癌有关,同样也是鼻咽癌发病的主要因素,目前的研究显示,长期吸烟的人更容易患鼻咽癌,因为烟焦油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和促癌物质,当烟雾被吸入时,这些致癌物就可能附着在鼻咽部,经长期慢性刺激会诱发癌变。

鼻咽癌的另一大诱发因素是感染EB病毒,该病毒可经唾液传播。在中国成年人中大约有90%以上都感染了EB病毒,但大部分是不会致病的,大家也不要过于紧张。

值得关注的是小孩子身上EB病毒感染率非常高,究其原因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比如父母把自己嚼过的食物喂给小宝宝就可能被感染。

曾益新院士提醒说,鼻咽癌的发病往往有家族遗传背景,如果家族中曾有人患过鼻咽癌,其他的家庭成员应早到医院进行血液EB病毒抗体检查、鼻咽纤维镜等检查。

生活在广东、广西等鼻咽癌高发区的人也应该早到医院筛查鼻咽癌,只要早期发现其治愈率非常高。

8、别让不良生活诱发癌症

在孙院士看来,不少肿瘤,可以说是被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诱发”出来的。比如过多食用高脂饮食、喜欢吃肉、不吃蔬菜就容易诱发出越来越多的肠癌患者;吸烟人增多则会导致很多无辜的“二手烟”肺癌患者;性生活混乱、感染HPV(人乳头状病毒)则使得宫颈癌发病上升——然而这些不良因素完全是可以控制的。

另外,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宫颈糜烂等疾病,就是我们常说的“癌前病变”,别以为它们不像肿瘤那样可怕就放松治疗,其实如果不及时处理,在这些病变的基础上非常容易发展为癌症。因此,如果已查出上述癌前病变,一定要早治疗。

还有就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该睡觉时睡觉、该吃饭时进食,每天有一定时间锻练,不要抽烟喝酒。孙院士自己就一点烟酒都不沾,他的这个良好习惯也影响着周围的朋友。“总之,不要人为给自己制造很多不利因素,不利于防癌控癌。”

9、随时锻练

孙院士非常注意锻练身体,他平日很少用车,尽量“以步代车”。

孙院士说,锻练的方式可因人而异,有人喜欢走路、有人喜欢游泳,只要动就比不动强。而且,锻练也没必要非找特定场合、特定时间进行,工作间隙、闲暇时间都可适当进行点小运动。

孙院士还举了一个例子,在一次会议上,他突然发现中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失踪了”,找了半天才知道,他是利用会议间隙爬楼梯锻练去了,“可见只要想锻练,什么时候都可以。”

10、“没心没肺”学会满足

在丰富的诊治经验后,孙燕院士也了解到一个个不同的患癌故事,但癌症患者都有着相同的一个诱因——压力大、长期抑郁、过分忧虑、勾心斗角。

“以前,医学界还质疑精神因素怎么会跟癌症有关呢?后来一个研究发现,长期不良情绪会使人体产生应激反应,过强的应激反应就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使癌细胞有可乘之机。”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每个人背负的压力都不小,建议大家不生气、不折腾、不钻牛角尖,凡事都想开点,做个‘没心没肺’的人,因为精神愉快、身心健康确实能给你一个好的身体。”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