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实质性违约,但“雪崩”的危险远未解除。(图片来源:Pixabay)
【看中国2018年5月30日讯】资产负债率只有62%的中国浙江盾安控股集团(下称盾安集团)爆发450亿元(人民币,下同)债务危机,这令许多投资者始料未及。虽然在地方政府介入之下,盾安集团暂时兑付了已经到期的债券,尚未实质性违约,但“雪崩”的危险远未解除。
不仅仅是盾安集团。近期债市已接连发生六起违约事件,包括五家上市公司——部分违约主体还具有地方政府平台属性。当债务再融资呈现全面收紧之时,那些现金流紧张并且短债长投的企业将迅速暴露出风险。
就在一年前,盾安集团在众多投资者眼中还算优质企业:集团接待了多轮投资者调研,不少券商给予正面评价。可是风险已经悄悄积累,部分嗅到危险的机构开始出清盾安集团期限稍长的债券。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盾安集团虽然在公开市场尚未实质违约,但是具备这轮违约潮中违约主体的典型特征。尤其是,这些企业的债务结构不合理,短债长投较为明显,对于短期债券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盾安集团在2017年共发行十期超短期融资券,除了第五期数据缺失,发行规模总计72亿元,其中用于偿还存量融资的占比49%;这些超短融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当年的下半年发行。
债券投资人士和分析师表示,这些征兆都说明,盾安集团已经靠抬高成本融资“续命”,资金链条严重承压。
债券发行失败,最终打断了盾安集团的资金链。2018年4月末,盾安集团接连两次取消债券发行,导致5月到期的债务无钱可还。
面对迫在眉睫的债务危机,盾安集团第一时间向浙江省政府求助。政府召集以浙商银行为首的债权银行开协调会议,暂时稳住事态。债务危机公开化后,盾安集团四处找钱,如期兑付5月8日到期的超短期融资券“17盾安SCP008”,没有踩到违约红线。
然而,对于盾安集团来讲,危机尚未解除,公司的主体信用没有明显修复。“盾安集团距离违约只有一张纸,很容易就被捅破。”一位基金公司债券投资人士表示,这样的企业接下来都会原形毕露,将有更多发债主体因为流动性风险而“爆雷”。
兴业研究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徐寒飞评价道,尽管今年1月-5月债券发行人主体评级下调数量没有明显上升,但是评级下调中违约主体占比大幅提升,违约事件的突发性明显增强。这意味着,违约事件可能越来越多来自融资不畅导致的现金流枯竭。
盾安集团不仅在浙江省内颇有名气,资本市场对其也并不陌生。这家民营企业总共布局六大业务板块,包括高端制造业、民爆化工业、农业、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资本投资。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盾安集团拥有两家控股上市公司,两家新三板公司;目前,盾安集团存续期债券融资工具共计十只,存续余额103亿元,涉及七家主承销商,涵盖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等多类券种。
4月的债券发行失败产生蝴蝶效应,令盾安集团陷入债务危机,同时暴露出其期限错配、短债长投等致命缺陷。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