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代有哪三种喊冤的方式?(组图)
因为天高皇帝远,各地衙门不乏弊端,所以民间流传“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谚语。(图片来源:台湾故宫博物院)
现代人打官司,都是委讬律师走走法律流程,若是对于法院的判决不服气,还可以再次上诉要求重新审理案子。如果古人被判错案或想要申诉冤情又该怎么办呢?放心,他们自然有妙方。小编在此介绍古代最典型的三种喊冤方式,包准你看了会直呼自己早就知道了!
虽然古代社会有皇帝统治,可是皇帝就算再有空闲,也不可能事事躬亲,况且天高皇帝远,各地就算衙门再多、官员再广,里头自然不乏对民生疾苦视若无睹的贪官污吏。爱财贪权的官僚自然是不会信守公生明,廉生威等金科玉律,贫苦百姓若遇上他们,不免再为衙门添上一桩冤案。然而,有钱有势的民众则是可凭钱财与人脉买通官员,为自己翻案或将其他平民胡乱定罪。因此,民间不乏揭露这种恶状的谚语:“千里为官只为财”、“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莫怪乎晚清李伯元于谴责小说《活地狱》中写道:“唉!朝廷为着百姓,立了座衙门,谁知倒开了他们生财的捷径,你道可恨不可恨呢?”至于那些含冤未雪的百姓,可就得自己找法子去伸冤了。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小编不禁联想到多年前的八点档连续剧《包青天》。这部红遍大街小巷的《包青天》早就告诉大家古人是如何喊冤的了。“击鼓喊冤”与“拦轿喊冤”这两种方式,您绝对很熟悉,至于第三种的“临刑喊冤”,大家可能就比较没听过了。没关系,小编就赶快来介绍吧。
一、登闻鼓
“登闻鼓”制度源自于汉代,也就是指:吏民“击鼓喊冤”。衙门左侧都会放置一个大鼓,提供给有冤者击鼓喊冤。一般来说,击鼓者多是蒙受冤屈而被关押的犯人家眷。当这些家属击鼓完后,再由官员记载并上奏上司。
说完这个“登闻鼓”制度,小编再介绍一下它的由来。
“登闻鼓”制度的由来
传说刘邦当上皇帝不久,他的侄子就仗势欺侮一位民女苏小娥。当时,街上有位身材魁梧的大汉,他看不惯弱女子被一群人这样欺负,就仗义执言。可是,大汉却惹怒了皇侄,双方遂动起武来。结果,侍从本要挥剑刺杀大汉,却给大汉灵巧地躲过,反倒是皇侄就这样给刺死了。皇族自然是不会放过那名大汉,大汉被告到了官府,还被判了死刑。
受到大汉帮助的苏小娥,决心为他申诉昭雪。当时戒备森严的衙门是没有大鼓可供击打喊冤的,为了能顺利喊冤的苏小娥想到一个妙招,她和妹妹各持小鼓与小锣,两人跑到衙门前猛力敲击,还连连大喊冤枉。这件事情是闹得满京城的人都知晓,连刘邦也知道了。后来,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大汉被无罪释放了。
从此以后,各级官署大门就开始设置一鼓一钟。朝廷还规定钟鼓一响,官员必定得上堂,以利民显德政。击鼓鸣冤制度就流传了下来,直至清末。
“登闻鼓”制度源自于汉代,也就是指:“击鼓喊冤”。(绘图:志清/看中国)
二、拦驾喊冤
影视作品出现过不少民众跪地拦轿或阻挡乘坐马匹的官员继续前行的桥段,这就是“拦驾喊冤”所衍生来的故事。“拦驾喊冤”多半是由喊冤者手持状纸,双膝下跪于帝王、高官重臣或地方官员所乘坐的车辆或轿子会行经的路途上。百姓之所以拦驾,无非是希望冤情得以昭雪、洗清罪名,在正义伸张后,善者能被护佑,恶者能受到应有的惩罚。
三、临刑喊冤
小编觉得这一种听起来最危险,因为“临刑喊冤”指得是:要被行刑的囚犯在临刑时喊冤。您想想,都要被执行死刑了,突然大喊冤枉,官员还会多加理会吗?没错!的确有人被重新翻案的,可那种例子实在罕见。
因为,官员也是经过审核才定案,若遇到刑犯临刑前喊冤,要求监斩官明察秋毫,厘清冤情,官员多半也是不再理会了。
(三种典型喊冤方式的资料整理自《三天读懂中国文化》一书)
参考资料
诸葛文《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李伯元《活地狱》(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