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赞美让苦难华丽转身(图)


(图片来源:Pixabay)

【看中国2018年1月2日讯】赞美苦难似乎是一种无法遏制的潮流,电视、报纸上几乎每天都在刊播一曲曲苦难的颂歌:

一女子几十年如一日照料在工地摔成残废的丈夫,以及一家老小,她不离不弃、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动了中国

一个7岁小男孩独自撑起残破的家,人们感动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一个贫穷的单身盲人收养了一个女弃婴,一把屎一把尿将其拉扯大,父女两相依为命,令全城为之动容;

一老妪陪75岁的丈夫捡了15年垃圾,走了近4万公里路,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圈,媒体赞颂道:“爱他,就陪他捡垃圾。”

……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苦难就是财富。从学生时代写作文开始,便大肆赞美起苦难来,比如,讴歌母亲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种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这些都不是表述的重点。

我们已经习惯于赞美那些在苦难中匍匐的人们,赞美他们吃苦耐劳,赞美他们任劳任怨,毫不吝啬地用最华美的词汇渲染他们的崇高,用苦难催生感动的典型宣传将他们捧上道德神坛。

这样的赞美,直接导致的后果,一是鼓励苦难中的人们心甘情愿承受苦难,认为自己所受的困难理所应当,甚至视苦难为光荣;二是误导人们只关注笼罩在苦难之上灿烂的荣誉光环,而忽略了一切导致苦难的起因和内在的逻辑。

这样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冷血,是一种恶毒。它毁坏人的尊严,伤害人的心灵,扭曲人的灵魂,扼杀人的创造力。

不可否认,在一定的意义上,苦难提升了人的精神品质,增强了人的生命厚度,激发了人的创造力,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碌。但这样的幸运只属于极少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尊严、心灵、创造力完全被苦难和凄惨的生活窒息。

隐居的陶渊明虽然在小茅屋里,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妙诗篇。但这根本不是苦难所激发出来的豁达心境,而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悠然自得。要是给他来个强征强拆,他还有对着鸟木花草吟诗作赋的雅兴吗?

说到底,陶渊明还是有选择的自由的。而那些一无所有、靠出卖苦力赚取微薄收入的底层劳动者,他们几乎没有选择,唯有匍匐在苦难中艰难前行。我们赞美农民吃苦耐劳、清洁工人勤俭节约、下岗工人衣着朴素,就像赞美太监守贞操、赞美奴才很听主子的话一样没有意义。

“瞒和骗”的要诀在于,闭上眼睛,绕开真实人生,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术改进。苦难华丽转身,便成了一种美。

不赞美苦难,是对苦难承受者自身价值的凸显和安慰,是对苦难制造者的无声抗议。美国叱咤风云的脱口秀黑人主持奥普拉是个私生女,9岁被辱,14岁生子,吸毒,被人虐待,60岁却成为首位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的黑人女性,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妇女之一。

有人说,如果奥普拉没经历那些苦难,就没有现在的精彩人生,她该感谢那些苦难才是。可奥普拉不感谢苦难,她要感谢自己。2013年,离开《奥普拉脱口秀》两年后,奥普拉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作演讲,讲述了自己经历的苦难、失败、奋斗以及幸福。事实证明,如果奥普拉没有非凡的毅力,超凡天赋和过人的心智,她早就毁灭于无尽的苦难中。

一切美化苦难的华美言辞都是浮夸的,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都是做作的。面对世间的苦难,我们应常怀愧疚之心和悲悯之心,拨开覆盖在苦难之上的美化悲情,看到苦难背后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对人为制造的苦难,更要彻底反思其产生的根源,引以为戒,避免出现更多的苦难吞噬人的心灵。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芗柏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