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之本――德。(图片来源:pixabay)
人的道德修养品性与自身的聪明和本事等到底孰重孰轻?拥有了智力、聪明、本事等这些才能是否就是人生、事业成功的保障呢?立德与否跟人生祸福有关联吗?凭借聪明和本事是否就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和到达人生的巅峰呢?
以下这段古籍中的话拓宽人的思维,给人以启发。
[古文原文]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故通性情者,不务性之所无以为;通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通于道者,物莫不足滑其调。
[参考译文]自信的人是不能用诽谤赞誉来改变他的志向的,知足的人是不能用权势利益来诱发他的欲望的。所以通达天性的人是不会追求天性所做不到的事情的,懂得命运的人是不会担忧命运本身所无法左右的事情的,通晓道体的人是没有外物能够搅乱他的内心和平的。
[古文原文]詹何曰:“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身者,事之规矩也。未闻枉己而能正人者也。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则治道通矣。
[参考译文]詹何说过:“还不曾听说过自身修养很好而国家治理得很差的事,也不曾听说过自身修养很差而国家治理得很好的事。”矩尺不正就不能划出方形,圆规不标准就无法画出圆形来。自身的修养就像上述说的矩尺圆规。没听说过自身不正而使别人端正的事。溯源天性、端正心术、理顺好憎感情、调适情性,那么治国之道就通畅了。
[古文原文]原天命,则不惑祸福;治心术,则不妄喜怒;理好憎,则不贪无用;适情性,则欲不过节。不惑祸福,则动静循理;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则不以欲用害性;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凡此四者,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
[参考译文]溯源天性就不会被祸福迷惑,端正心术就不会喜怒无常,理顺好憎感情就不会贪求那些于本性无用的东西,调适情性这欲念就不会没有节制。不被祸福所迷惑则行为就能动静循理,不喜怒无常这赏罚就不会出偏差,不贪求于本性无用的东西就不会因物欲而伤害本性,欲念有节制就可怡养天性而知足。这四个方面,都不能从外界求得,也不必借助别人的力量,只须立足自身就能得到。
[古文原文]天下不可以智为也,不可以慧识也,不可以事治也,不可以仁附也,不可以强胜也。五者皆人才也,德不盛,不能成一焉。德立则五无殆,五见则德无位矣。
[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情是不能单凭智力就能做成的,也不能单靠聪明就能认识清楚的,更不能只靠人的本事能办成的,同样不能只以仁术就能使人归顺的,单凭强力取胜更不可能。这智力、聪明、本事、仁术、强力五项都归属人的才能范畴,但如果只有这些才能而德行不高,就不能做成每一件事情。只有德行修养好了,这五项才能也就随之能发挥作用;反之只强调突出这五项才能,那么德行修养也就被忽略了。
[古文原文]故得道则愚者有余,失道则智者不足。渡水而无游数,虽强必沉;有游数,虽羸必遂。又况托于舟航之上乎!
[参考译文]所以只有获得了“道”,就会使愚笨无能的人都会感到力量无穷;反之失去了“道”,就会使聪明者都感到力不从心。这就好像泅渡江河而没有游泳技术,即使身强体壮也一定会沉没;而有了游泳技术,即使身体瘦弱也一定会顺利渡过,更何况托身于舟船之上呢!
小结
可见,道德修养品性才是事情能够成功的根本保障,即使有了本事、聪明而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品性,也许会获得短暂、暂时的所谓利益,但必不能长久。只有“德”立,聪明、才智、人的本事才能作为辅助起到作用。因此,不能舍本逐末,不可不修“德”呀!
(参考文献:《淮南子》)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