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随笔:卖弄聪明,祸患大矣!(图)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平时深藏不露,不会轻易使用自己的聪明。(绘图:志清/看中国)

聪明是一笔财富,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平时深藏不露,火候不到,不会轻易使用自己的聪明。而很多爱玩心计的人,一味地耍小聪明,不管有没有必要,时时事事显露自己的精明,不仅对成功无益,还往往招来祸患。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意思是说:整天聚在一块儿,说的话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小慧:小智慧,小聪明。

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饭馆酒吧、卡拉OK等娱乐场所,一坐就是半天,如果说些天气寒暑、股票基金、海湾烽火…还算是好的。最糟的是东家长、西家短,某某领导和某某领导之间,有些什么不可告人的千丝万缕,某某男同事和某某女同事之间,有些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暖昧情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没有一句话,是上得了台面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混象。

明末清初,顾亭林曾经批评当时南方的读书人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而北方的读书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言不及义也好,无所用心也罢,都只是无所事事而已。然而很多人还是不甘寂寞,喜欢卖弄小聪明,大家凑在一起,就专门研究张三,琢磨李四、耍些小心眼,出些鬼点子整人。

一般来说,耍小聪明的人,都没有什么真才实学,靠攻击、压制别人来抬高自己,他可以得意于一时,获得心理上暂时的满足,然而永远不会取得真正的、伟大的成功。

柳宗元在《罴说》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鹿怕山狸,山狸怕老虎,老虎怕马熊。楚国有个猎人,打猎的本领很差,但他会耍小聪明。他用竹管,削成口哨,能逼真地模仿各种野兽的叫声。他常学羊叫、鹿鸣,把黄羊、梅花鹿,引到跟前来,加以捕杀。

有一次,他又带着弓箭、火药等东西上山了。他用口哨吹出鹿鸣的声音。没想到,逼真的鹿鸣声把想吃鹿肉的山狸,引出来了。猎人吓了一跳,连忙吹出老虎的吼叫声,把山狸吓跑了。但逼真的虎吼,又招来一只凶猛的饿虎。猎人更慌了,急忙吹出马熊的吼声,把老虎吓跑了。他刚想喘一口气,一只张牙舞爪的马熊,闻声寻来。这个耍小聪明的猎人,再也吹不出别的野兽叫声,来吓唬马熊了。他吓得魂飞魄散,瘫成一团,听任马熊扑上来,把他撕成了碎块儿。

猎人不靠真本事行猎,而靠吹哨子“骗猎”,实在滑稽。但是生活中类似的人物、类似的现象,却不少。有些人不脚踏实地凭真本事工作,而只是靠小聪明来坑蒙拐骗,最终欺人害己。

我们经常说某人大智若愚,事实上,日常生活中也有大愚若智的人,而大愚若智的人,一般都是爱耍小聪明的人,大智若愚与大愚若智的人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自知之明。那些盲目自大,爱玩心计,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好大喜功的人,是很难成功的。

为人处世,切忌只知伸,不知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耍小聪明,不知难得糊涂;只知锋芒毕露,不知韬光养晦。西方有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在外,而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

三国时代著名的才子杨修的悲惨的结局,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后人有诗叹杨修:“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杨修之死,源于他的聪明,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聪明,在大智者看来,只是小聪明,大愚蠢。大智者能做到:心里有数,而不会随便表露出来,绝不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如果杨修知道他的小聪明,会给他带来灾祸,他还会耍小聪明吗?不会的!所以耍小聪明人,都不是真正的智者。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十分是满分,是真聪明),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者,精明人十居其九(这些人都是小聪明,所以得祸),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

正是:

聪明反被聪明误,
莫被聪明误一生!
入了邪党快“三退”,
听我一言保此身!

本文留言

作者郑念行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