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所言的“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实在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都说做好事不求回报,可是心岂能随意控制,在帮助了人以后能不参杂一丝丝的盼头?或多或少都暗自期待,甚至等着那个人的回馈。白居易所言的“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实在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
由推理大师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改编成的电影上映了,大家自是相当关注它与原著的关联性。每每传出名作的翻拍消息,都令不少书迷相当忧虑,担心选角不当、担心删改过多、担心整部片缺乏原著那般动人心弦的质感。将文字化为实际景象本就具备一定程度的落差,不仅仅是展现人物特质有难度,连感人的气氛与纠人的思维都要一同展现时,更是难上加难。
书中的人际牵扯若能如实呈现,那真是震撼至极。因为其中的良善、感恩、体贴等美好之念,实在是让人渴盼至极。合上此书,每每回忆起来就让人珍惜万分的,是里头屡次描述到的“感恩观”。懂得感恩,是一种让人想牢牢抓紧但已是快抛弃的好素质。在充满“只顾满足自己,不顾他人感受”等自私观念的现代社会中,《解忧杂货店》刻划了知恩惜恩懂得回馈的人物,实在是令人回味无穷。不过,提及接受他人恩惠而知晓要感恩回馈的概念,亦不由让人反思:施恩于人之人,是否也会求得回馈呢?很多人的答案兴许是认同的。多数人应当是嘴上不提,但内心是默默认为对方理当要报恩的。这时,总不由想起了白居易的《放鱼诗》。
这是一首自小读过,却未真正深思其意的诗作。阅读了《解忧杂货店》后,多少能体悟感恩报恩的可贵,以及不求回报是多么难抵达的境界。若能思索到这样的想法,能达到白居易的境界,实数不易!
白居易〈放鱼诗〉
晓日提竹篮,家僮买春蔬。
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
无声但呀呀,以气相煦濡。
倾篮写地上,拨剌长尺余。
岂唯刀机忧,坐见蝼蚁图。
脱泉虽已久,得水犹可苏。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干枯。
水小池窄狭,动尾触四隅。
一时幸苟活,久远将何如。
怜其不得所,移放于南湖。
南湖连西江,好去勿踟蹰。
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不须泥沙底,辛苦觅明珠。
这首诗的大意是:
一早看见童仆提着竹篮,他去买了春季菜蔬。在翠绿的芹菜与蕨菜下面,叠卧着两条白鱼。它们只是无声地张开着嘴巴,吐着气以口沫湿润彼此。
将篮中物倾倒至地面,跳动的鱼儿逾一尺长。它们岂会没有对刀的忧虑,居处在地上都有蝼蛄及蚂蚁来谋取了。
虽然离开水已经很久了,但得到水援仍可获救。把它们放到小水池中,暂且借此解救干枯。水浅池狭窄,鱼一摆动尾巴就会触及四方。有幸一时可苟且偷生,但长远来说又将如何。
我可怜它们没有得到适当的安置,就将它们移放至南湖。南湖与西江相连,你们(指鱼儿)就欢喜离去切勿踟蹰。
我不是施恩就希冀获得回报之人,你们不须潜入水底泥沙中,辛苦地寻觅明珠啊!
据说这是白居易遭逢官途失意,被贬至江州之际所撰之诗。白居易把困顿、无奈等感慨通通寄讬于此诗中。白居易把自身的感受投射于受困的双白鱼上,因此出手相救。随后观察在小水池中的双白鱼时,觉察它们游动得不俐索,也不愿它们缺乏长久生存下去的机会,因此特意将它们安置于南湖。遭逢贬谪的白居易亦应真切渴求有人能像他对待双白鱼那样,温暖地伸手援救,为他安排真正适合他才能、不会束缚了手脚的安居之所吧!
最后两句“不须泥沙底,辛苦觅明珠”,是白居易借用“报恩珠”典故来对鱼儿传递心声。
“报恩珠”出自于《三秦记》,《艺文类聚・卷七十九・灵异部下・梦》亦同载:
《三秦记》曰:昆明池,昔有人钓鱼,纶绝而去,遂通梦于汉武帝,求去钓,帝明日戏于池,见大鱼衔索。帝曰:岂梦所见耶,取而放之,间三日,池边得明珠一双。帝曰:岂非鱼之报耶。
然而,白居易借用典故之意可不是向鱼儿讨回赠,可不是要求鱼儿得牢记他的恩泽。
此两句实值玩味!是否也是白居易欲对他人或外界所示之言呢?但是,“施恩不望报”实在是颇高的境界,岂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古人所言,实是为众人立定一标竿,教导大伙儿朝那个方向前行。您是否同怀此意?思之!思之!
参考资料
蔡志忠漫画《千古的绝唱:唐诗三百首》(台北:时报文化,1994)
《艺文类聚》(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