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斌院长】《寿世青编》-养脾说(组图)


饮食可以滋养生命,但不要吃得过多,否则亦会损害健康。(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是后天之本,它的功能就像人身体中储存粮食的仓库。脾对应中宫的土,土是万物之母。就像初生的婴儿,一天没吃东西就会饥饿,七天没吃,肠胃会干涸枯竭而死亡。所以说:“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这是因为食物进入胃肠,经消化吸收后,将其所吸收的水谷精华物质,运送到六腑,并且调和五脏,而生气血,这是人所赖以为生的根本。

但是土不喜欢潮湿,喜欢干燥,因此喝东西不可太过度,太过度就会造成脾湿而不健康;吃东西亦不可太过,太过就会壅滞而难以消化,疾病便由此而生。

所以饮食可以滋养生命,但贪吃无厌,亦能损害生命。《物理论》说:“所吃的食物(谷气)超过人本身元气所能负荷,会造成人肥胖而短寿。养生的方法,就在于常令所吃的食物不要过多,如此则不容易生病。”

食物本身对人体的影响既是如此,况且还有“酸苦甘辛咸”等五味过度对五脏的祸害!甚至广泛搜集奇珍异味,争先崇尚新奇,恐怕这些食物的“温热凉寒”及“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及有毒无毒的性质,与人体脏腑是否相宜,犹未能知晓。所以佛教告诫我们不可杀生及提倡吃素,是有这样一层涵义的。人如果能戒除杀生,则有慈悲之性、易生善念,能吃素则内心清净而肠胃厚实健康。要修养出不嗔怒、无贪念的品德,便要从这地方开始做起。相对于肉食,五谷杂粮对人体较有益,不可不谨慎啊!

说明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第八》有一小段文字对脾胃的功能有简单的描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意思是说脾和胃,有接受和消化饮食物的功能,可以把它们比作管理粮食的官职,饮食物中的营养,都是由脾胃产生并且输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作用的。由于人体气血化生的物质,主要来自脾胃从饮食物中消化、吸收的水谷精气,所以脾胃功能健旺与否,直接影响人体气血的盛衰。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提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不同于现代医学认为血液由骨髓所制造,中医认为血液的生成涉及脾胃、肝肾、心肺等多个脏腑,而以脾胃的生理功能尤为重要。对于现代仪器检查不出病因的再生不良性贫血,从调整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及调补肾精着手,常能得到不错的疗效。

脾的特色是喜湿恶燥,脾虚湿盛时易造成腹胀、嗳气、打呃、胃酸逆流等消化不良等症状,甚者还会造成水肿、心悸、气喘、头晕、皮肤湿疹、咳嗽痰多色清等诸多水饮痰湿等症。根据笔者临床观察,会造成脾虚湿盛的问题,多由错误的饮食习惯所造成的。例如:吃饭时间不固定,吃饭时喝大量的汤水,吃饭太快,饮食过饱,过食生机饮食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错误的饮食观念却是媒体、网络所大肆宣传,一般民众却不自知而深受其害。常见的错误有:晨起空腹喝大量开水及长期以糙米、五谷米等“粗粮”为主食。晨起空腹喝大量开水易造成脾阳损伤而造成脾湿胀气、消化不良等症状;而长期以糙米、五谷米等“粗粮”为主食的人,因迷信于白米营养价值低且易造成血糖过高而避免食用,殊不知中国人自古以来多以白米为主食而不曾出问题,而长期以糙米食等“粗粮”为主食容易造成脾胃的消化疲劳而造成气虚疲倦的症状,反而容易产生更多的疾病。以上这两项错误的饮食习惯是一般人最不容易发现的,必须特别注意!


奇异果不适合体质虚寒的人食用,否则反而容易生病。(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古人饮食养生首重食物的“温热凉寒”四气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对身体的作用,这是饮食养生的第一基本原则。举例来说,奇异果(猕猴桃)性寒,即使它富含许多营养素有益健康,但体质虚寒的人就不适合食用,否则吃了反而容易生病。所以在饮食的调理上应以食物的四气五味之性为首要参考原则,切不可以只凭食物所含的营养素为饮食的参考因素,这样才不容易吃出一身病!

【原文】

脾者,后天之本,人身之仓廪也。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如婴儿初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盖谷气入胃,洒陈六腑而气至和,调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以为生者也。

然土恶湿而喜燥,饮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病由是生矣。

故饮食所以养生,而贪嚼无厌,亦能害生。《物理论》曰:“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养性之术,常令谷气少则病不生。”

谷气且然,矧五味餍饫为五内害乎!甚而广搜珍错,争尚新奇,恐其性味良毒,与人脏腑宜忌,尤未可晓。故西方圣人使我戒杀茹素,本无异道。人能戒杀则性慈而善念举,茹素则心清而肠胃厚。无嗔无贪,罔不由此。外考禽兽肉食,谷者宜人,不可不慎。

本文留言

作者吴国斌(心医堂中医诊所院长)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