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史随札】八旗子弟 远去的强弓快马(图)


乾隆時期正藍旗八旗軍。(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弓开关山月,马驰塞外风。八旗洗卷去,千里动金钲。向日读《清史稿》,感八旗之骁勇,遂为之志。

所以,我印象中的八旗人不是所谓的坐食祖上福禄落末于晚清的那一代人,我更愿意回忆的是他们随清太祖开疆拓土的塞外雄姿。

说起八旗子弟,八旗制度,实起源于女真人古老的狩猎活动。女真人狩猎,以十人为一组,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中选择一位做统领,叫「牛录额真」,即大箭主之意。后来,女真人把这种集体狩猎的编制形式,应用到了军队中。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将牛录扩大,由原先的十人之长,变为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又规定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一固山就是一旗。就是说,每一旗有七千五百士卒。不过,说到这里有点复杂。一个固山就是一个旗,但固山额真与旗主却还有区别。最初的旗主都由努尔哈赤的子侄担任,所以也叫固山贝勒,或旗主贝勒,而固山额真只是辅佐旗主的管旗大臣或武将。

不过,最初女真军队只有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后来在征战中,女真部落越发壮大,又增设了四旗,将黄、白、蓝三旗镶红边,将红旗镶白边。于是就有了八旗之分: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此外,八旗又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以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其余则为下五旗。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

今人对八旗子弟有着诸多的误解。误解之一就是以旗人为满人的代称。其实旗人中满人,有蒙人,亦有汉人。清军入关后,随着兵员不断增多,除最初女真人组成的满洲八旗外,又令设蒙古八旗,汉兵八旗,共有二十四旗,但仍以八旗代称。

误解之二,就是将八旗子弟视为鲜衣怒马的官二代。其实旗人的确是一种身份,有上三下五的等级,但有旗籍的人中,既有天潢贵胄,亦有普通旗人,并非都是贵族。

误解之三,就是将八旗子弟的落末归咎于他们的“月钱”。这多少与晚清民初时的反清宣传有关。人们以为旗人自出生后就有国家供养,不用上学,不用谋生。这的确是一种极大的曲解。其实,朝廷给予八旗子弟的固定月钱并非人皆有之,有的旗人有,有的旗人没有。并且,并非地位越高就一定有,地位越低就一定没有。而领月钱的人,并非坐吃山空,而是要履行他该履行的义务。更重要的是,这种月钱并不是什么高福利供养,而更类似今天的低保,哪怕是皇族宗室子弟每人每月也才2、3两银子,且还必须得是无官无差的闲散宗室子弟才有资格领这份低保。

八旗制度,军政合一,全民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有事征战,无事耕猎,战斗力极强。从清军入关,到一统中原,到平定三藩,八旗子弟是大清的主力军,军功赫赫,而朝廷也必然对他们褒奖优待,这实在是无可厚非。此外,即使是现代社会的福利发放也是有一定的条件限额,所以清廷对八旗子弟的福利有限制条件,这故然也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八旗子弟后来的落末,这是时代所至。哪一个朝代要谢幕时,都会有这样那样衰退的表现,而八旗子弟们快马劲弓,英姿焕发的身影,在厚重的《清史稿》中也就渐行渐远了。

本文留言

作者轶飞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