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7年4月22日讯】4月17日上午,中国国内最引人注目的财经新闻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的GDP,同比涨幅达到了出人意料的6.9%,创下了2015年3季度以来的新高。
经济增速为什么突然“抬头”,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经济的调整期已经结束?答案是:并非如此。
一季度经济的好成绩,是三大因素构成的:
第一,房地产继续火爆,开发投资增速达到9.1%,创下了2015年3季度的新高,也创下了这一轮房地产政策牛市的新高。可以说,房地产走了一个“秋老虎”行情。
第二,大基建+PPP开始发力。
第三,“去产能”带来国有企业利润的大幅上升。
当然,这里面还有对外贸易的功劳。虽然最近一个季度人民币汇率平稳,但去年的显著贬值,给出口企业带来了红利。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见底反弹?当然也不是。
房地产无法持续,这种以价格飙升带来的恐慌性购房,透支了大中城市居民未来的消费能力,其实负面作用非常大,用“带血的GDP”来形容都不为过。这种玩法,偶尔用来救命是可以的,成为常态是不行的。所以,房地产必须入冬。
“去产能”带来的“傻大笨粗”(钢铁、煤炭等)大涨价,能继续玩下去吗?当然也不可以。支撑6.9%增速的三大力量里,至少两大力量要弱化了。所以,下半年经济仍然会有下行压力。但有一季度的“底子”在,全面完成任务应该打出了提前量。
6.9%的增速,意味着国家更有底气“适当收紧货币”。
但恰恰是在此时,央行却突然放水了!
央行开展4955亿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6个月1280亿元,1年期3675亿元,利率与上次持平。换句话说,央行今年给市场注入了4955亿元的中期资金,如果按照4.5左右的货币乘数,将增加M2大约2.25万亿。
值得注意的是,此刻没有MLF到期,只有200亿的逆回购到期。所以央行的净投放资金量是4755亿元。而在上周五,也出现了净投放。
在此之前,央行曾连续10多天回笼资金,造成了市场资金的紧张。
央行为什么突然“放水”?觉得跟今天股市开盘暴跌有很大关系。
A股近期面临多重利空:
首先,是央行不断收紧资金,上周五公布的3月份M2增速已经跌到了10.6%,市场资金紧张;
其次,央行、银监会、保监会等在全面加强监管,这对资金面也构成不利影响;
第三是证监会那边也屡放狠话,并加强了对短期炒作的市场监管。
之前分析过,近期无论是港股还是A股,都出现了个股闪崩的现象,几乎每天都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4月12日发生的中国平安、兴业银行A股暴跌事件,最后查明是中信建投证券下属的中信建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多个专户产品卖出导致。上交所目前已启动了对所涉账户的限制交易程序,限制期限拟为一个月。
其实近期A股里“闪崩事件”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很多只涉及小盘股,所以不太引人注目。比如:
4月11日:上午10点40分左右,健盛集团、朗源股份、皖新传媒、超讯通信、龙溪股份、秀强股份等6只股票突然集体“闪崩”跌停。
4月12日:下午2点36分左右,中国平安、兴业银行两只金融权重股上演极速下跌,被上交所及时制止。
4月13日:早盘时间,邦讯技术、印纪传媒、漫步者、神开股份在几分钟甚至1分钟内被砸至跌停。
4月17日:南洋股份、迪威视讯等股价闪崩。
这些闪崩的个股,在崩溃之前并没有出现连续涨停,往往是阴跌走势,然后突然跳水。究其原因,部分跟公司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有关,但很多跟持股人、机构的财务状况有关。一般来说,是资金链出现了问题,需要斩仓应对。
而这种现象的频频出现,跟货币收紧的大环境有关。事实上,在辽宁、山东等地,已经出现了较为集中的债务危机。这种危机,正在迅速向A股传递。
而A股,由于部分企业估值偏高、泡沫太大,在扩容提速的情况下,本身就有较大调整压力。为什么上交所对中国平安、兴业银行股价暴跌这样重视,就是怕引发连锁反应,造成市场大跌。
由于一季度经济不错,再加上中美贸易战危机化解,所以高层有了更大的底气,去防范金融风险、抑制资产泡沫。在这种背景下,未来A股的闪崩事件将不断增加,尤其是创业板、中小板,频率会非常高,因为这两个板块泡沫最大。
近期中国的创业板指数走势图。(网络图片)
上图是创业板指数走势,可以看出跟上证A股综指、深证A股成指都有很大不同。创业板指的走势,跟很多闪崩个股在崩溃之前的走势很像,这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央行突然放水,其实就是为了缓解一下资金偏紧的压力,安抚一下市场。但整体而言,收紧货币、加强监管是大方向,再加上扩容提速,这三个利空将在今年长期困扰A股。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