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对人民币定价机制做出调整。(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7年2月22日讯】2月20日人民币中间价开得十分“诡异”,在上周五美元指数大幅上涨,且上周五收盘价报6.8709的情况下,周一人民币中间价居然仅报6.8743。很明显,美元的大幅上涨没有被充分反映到中间价中,“参考一篮子货币”定价规则似乎失效了,这绝对是见鬼了。
据路透报道,中间价的“异动”源自人民币定价机制的微调。目前,人民币中间价定价实行“参考收盘价”+“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双参考机制。周一之前,“参考一篮子货币”定价规则要求计算24小时内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波动,即早上7:30至次日7:30的汇率变化。但从2月20日开始,一篮子货币汇率波动的计算时段收窄至16:30至次日早上7:30,即15个小时之内的汇率波动。
由于上周五16:30之后“一篮子货币”的波动幅度并不大,所以周一中间价出现6.8743的报价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间价定价规则做出调整之后,其意义可能主要有两点:一是降低国际外汇市场日盘波动对次日中间价的过度影响。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市场人士以前就向监管部门反映过。在日盘交易时段,国际市场也是在同步交易的,而国内外汇市场不可能完全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举例而言,如果日盘交易时段美元指数飙升,境内做空人民币的动力就很容易受到刺激,这是人之常情,不必过多解释。所以每天16:30的收盘价实际上既反映了境内的市场供求,也反映了国际市场的波动。
在旧的规则下,“一篮子货币”汇率波动的计算时段是早上7:30至次日7:30,可由于16:30的收盘价已经反映了日盘的“一篮子货币”波动情况,所以这里面就存在重复计算问题。现在将计算时段缩窄至16:30至次日早上7:30,就是剔除了重复计算的部分。这虽然是个新现象,但其实是个老问题,只不过在今天才得到解决。
二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投机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由于中间价的定价机制是透明的,那么在日盘交易时段,如果国际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单边行情,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很容易根据定价模型猜测出次日中间价的波动方向,从而激发投机热情。
举例而言,假设某一天日盘交易时段,美元指数大幅飙升,投资者根据定价模型可以合理预期次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将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这会刺激投资者在今天就大举做空人民币,从而很容易导致下午4:30的人民币收盘价被大幅压低。
一旦人民币收盘价被大幅压低,即使夜盘时段美元指数下跌,甚至抹平了日盘的涨幅,但在“参考收盘价”定价原则下,次日的中间价还是会贬值,前一日做空人民币的投资者也会因其投机行为而获利。
但收窄了“一篮子货币”汇率波动的计算时段之后,上述投机行为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因为谁也不知道16:30至次日早晨7:30国际外汇市场将如何波动,这样也就无法根据日盘交易时段国际市场的汇率变化来对次日的中间价进行合理预测,进而也就限制了市场的投机热情。
总体来看,中间价定价规则的微调主要是对定价机制中一个早有争议的环节的修订,未来人民币汇率波动仍将继续受国内市场供求和国际市场波动的双重影响。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