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兰亭舒序——音符背后的故事(组图)
兰亭集序唐代摹本。(图片来源:神韵艺术团官方网站)
跋山涉水,越陌度阡。我们来到中国南方的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两晋南北朝时,世家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为躲避战乱举族南迁,在金陵与会籍等历史名城演出了数世的文采风流。而现在在“神韵”交响乐演出的场中,泠泠古音穿过茂林修竹,萦绕在我们的耳边,那仿佛是七弦古琴——中国的隐逸高士最爱的乐器,它的乐音宁静、淡泊、蕴意深远。
这样的音符来自“神韵”交响乐于2016年演出的原创作品——兰亭舒序。作品原是为“神韵艺术团”演出的同名舞蹈节目所创作,经过配器改编,从舞蹈与服饰的视觉美感中独立出来,以神妙的音符再现当时当地高人雅士文思泉涌、奋笔直书的姿态,以及他们寄情山水、俯仰天地的胸怀。
高士之曲
《兰亭曲水图》,山本若麟绘,1790年。(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西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当世名流,聚集在会稽山的兰亭度过上巳节。在古代,三月三日上巳节向来有在水边除秽祛邪的风俗。因此当日王羲之等围坐于河渠两旁,以觞盛酒任其顺水下流,停在何人面前,就由那人取觞而饮,作诗一首。最后,流觞畅饮共得佳作三十七篇,合成《兰亭集》。王羲之为其作序,即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
在“神韵”的舞蹈节目中,舞蹈演员们以身韵和技巧演绎这段佳话,中国古典舞动作中“欲左先右,圆转自如”的要旨与书法相符,使之表现得入木三分。
在“神韵”的交响乐曲目中,行板的乐段模拟了古琴的声音,古琴的历史十分悠久,它之所以成为文人高士的最爱,是因为它的乐音宁静淡远、意涵精微,演奏时重在修己诚意,不为作乐娱人。
古琴声音较弱,如果采用真正的古琴配合西方管弦乐团,它的光采将会荡然无存。于是“神韵”作曲家采用了琵琶和提琴的低音声部模拟古琴那深远、精微的声音,这样即可保留交响乐的震撼力,又可展现古典东方的韵味。
这一古韵悠长的乐段,纪念的是中国文人那即深邃又豁达的心境,他们的涵养来自修身诚意、敬天爱人的品行,他们的作品与事迹是古典文化中一颗永垂不朽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