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创建于广州黄埔的陆军军官学校又称为“黄埔军校”。
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军事学校有三所:最早于1902年在河北保定创建的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1924年创建于广州黄埔的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和1906年创建于保定的陆军大学。前两所军校培养排长级别的初级军官,陆军大学则是中国近代唯一的一所最高级别军事学府,培训中校以上的中高级指挥和参谋人员。
兴兵东征北伐 国父委托蒋介石创办黄埔军校
1923年,中国最大规模、学制最正规的保定军校停办,国父孙中山大元帅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为了东征讨伐叛逆陈炯明和北伐统一中国的大业,准备建立属于国民党自己的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同年8月,孙中山派遣蒋中正(蒋介石)访问苏联,考察学习苏俄的建军经验。1924年初,孙中山委托蒋介石筹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故又称“黄埔军校”。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中)率领大元帅府总参议胡汉民(左)、校长蒋介石(右)等军政要员出席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1924年5月2日,孙中山特任粤军总参谋长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粤军第一师师长李济深为副校长兼教练部主任,中央财政部长廖仲恺为党代表,中央宣传部长戴季陶(戴传贤)为政治部主任,大元帅府参议何应钦为总教官,前云南讲武堂教育长王柏龄为教授部主任,国民党亲共左派邓演达为教练部副主任。
救国救民 黄埔校训就是三民主义
1924年,孙中山在开学典礼后,与蒋介石、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1924年5月,黄埔军校从1200名考生中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加上保举的共499人,于5月5日入学,成为首批学生。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的身份致词,发表了长篇重要演说。他首先郑重宣布,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革命军,求挽救中国的危亡”,要求全体师生“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此训词成为中华民国国歌,从黄埔第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黄埔军校创建之初,条件极为艰苦,物质匮乏,蒋介石效法岳飞、戚继光治军,励精图治,把黄埔打造成为中国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凡是黄埔一期学生,蒋校长都亲自跟他们单独谈过话,强调革命军人须有铁的纪律,严肃党纪、军纪和军风,鼓励他们做三民主义和孙总理的信徒和好学生。蒋介石还制定“革命军人连坐法”,严惩畏缩不前、弃守逃跑者,对严肃军纪,保证军队战斗力起到积极作用。
黄埔军校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黄埔学生在日后的东征、北伐、抗战和剿共作战中,是国民政府的中央军主力。
遍地开花 设分校适应战时需要
黄埔军校学生进行军事训练。
1925年3月,广东国民政府组织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主体的东征,为培养军事干部,在广东潮州建立第一个分校。此后,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又陆续在各地设立分校。
北伐战争期间,军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在南宁、长沙、南昌、武汉、南京等地建立分校。至1929年,军校共培养出7期1.3万余人。1931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明令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抗战期间,军校在洛阳、武汉、成都、昆明、南宁、广州、湖北武当山、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设有9所分校,为抗战培养了约12.6万军政人才。
至1949年,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了23期,培养军政人才达23万多人。国民党退守台湾后,蒋介石在高雄凤山恢复建立“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并续办第24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
邪灵附身 中共渗透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顾问的协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故而中共从一开始就渗透到这所军校中。政治教官大多是共产党,如周恩来任政治部副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恽代英、萧楚女、陈毅、聂荣臻、熊雄等人也在各分校担任过教官。学生中也有共产党,如金佛庄任第一期学生队第三队队长,学生蒋先云、陶铸在入校前就是共产党员。
中共建立起黄埔支部和外围组织火星社,拉拢吸收思想左倾的学员,暗中发展中共的军事力量。仅仅在黄埔一期的师生中,中共党员便有103人,其中学生88人,教职员15人。后来一部分黄埔学生被吸收参加了中共,如林彪、徐向前、陈赓、左权、罗瑞卿、宋时轮等人。
中共利用国民党的力量,发展积蓄自己的军事人才和军事力量,埋下了日后国民党失败的隐患。
同襄盛举 精英师生名将辈出
左起:黄埔军校总教官何应钦、校务委员兼教官白崇禧、代理总教官钱大钧、教官顾祝同、教官陈诚。(以上皆为网络图片)
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教官多是当时中国军界的杰出精英。例如校长蒋介石曾在保定军校速成学堂学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教官中有国民党军界的元老程潜、阎锡山、李济深等人,还有保定军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精英。
保定系师生,对黄埔军校的创建发展有重要影响和贡献。创建初期,80%的教官都来自保定军校。自1924年至1926年北伐,黄埔本校先后聘请教职员233人,出身保定军校者就有蒋介石、李济深、白崇禧、钱大钧、陈诚、顾祝同、陈继承,张治中、刘峙、陈调元、蒋鼎文、黄琪翔、傅作义、唐生智、李品仙、罗卓英、周至柔等60人;出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者有何应钦、王柏龄、阎锡山、程潜、汤恩伯等12人;出身云南讲武堂的有叶剑英、曾泽生等11人。还有一些教官来自粤军,他们大多毕业于云南、四川、湖南、浙江等地讲武堂。
正是有这样强大优秀的师资力量,黄埔军校日后培养出一大批国共两军的著名指挥官,情报、警察系统精英以及政工干部。
1926年北伐出征,黄埔教官何应钦任第一军军长,王柏龄刘峙、钱大钧任师长,顾祝同任副师长,陈诚任总司令部中校参谋,蒋鼎文、陈继承任团长。黄埔学生大多充当连排级基层干部,例如林彪仅是一名见习排长。1927年3月,白崇禧指挥以第一军为主力的东路军攻占杭州和上海后,陈诚升任师长,胡宗南升副师长。1928年,北伐国军重组为四大集团军后,黄埔教官刘峙升任第一军团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从此成为蒋介石“五虎上将”之首,顾祝同、陈诚升任军长,钱大钧升任军长兼淞沪警备司令,蒋鼎文升任第一军副军长,。
抗战期间,全国先后划分有12个战区,11个战区的司令长官由保定生或日本士官生担任,黄埔学生唯有胡宗南于1945年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国军中的许多军师长和几个集团军的总司令则由黄埔学生出任,如第15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第34集团军总司令胡宗南,第38集团军总司令徐庭瑶,第32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空军第3路司令官王叔铭;第5军军长杜聿明,第74军军长俞济时、王耀武,第18军军长黄维、方天,第71军军长宋希濂,第6军军长甘丽初,第8军军长方先觉,第28军军长桂永清;200师师长戴安澜、58师师长张灵甫、57师师长余程万、11师师长胡琏、22师师长邱清泉、廖耀湘,“赵子龙师”师长罗奇、荣1师师长郑洞国、138师师长李本一、134师师长杨干才 、25师师长张耀明、2师师长刘玉章;团长谢晋元、莫敌、高魁元;还有抗日锄奸的军统副局长戴笠、郑介民、唐纵,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邓文仪。中共方面,黄埔学生林彪任115师师长,徐向前任129师副师长,陶铸任中共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莫文骅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
抗战胜利后,许多黄埔学生成为第二次国共内战的重要指挥官。国民党方面,桂永清任海军总司令,罗奇任陆军副总司令,王叔铭任空军副总司令,关麟征1949年出任陆军总司令。战局不利后,在黄河以南划分的20个剿共绥靖区中,其中5个绥靖区分别由王耀武、李延年、刘安琪、石觉、李默庵任独掌军政大权的司令,邱清泉、黄维、黄百韬、廖耀湘、李延年、杨干才 、宋希濂、陈明仁、刘安琪、胡琏、黄杰、刘嘉树、孙元良等人则先后担任兵团司令;甘丽初任广州行营参谋长,范汉杰、郑洞国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胡宗南分别指挥徐州剿总和陕甘几十万中央军精锐;张灵甫任第74军军长,李本一任第7军军长,刘玉章任52军军长,莫敌任第三兵团参谋长,高魁元任118师师长。郑介民任主管军事情报和军统局的国防部次长,唐纵任内政部次长兼警察总署署长,邓文仪任国防部政工局局长兼新闻发言人。中共方面,林彪任四野司令员,徐向前任太原前线司令员,陈赓任刘伯承二野兵团司令,陶铸任四野政治部副主任,莫文骅任四野13兵团政委。
速成学堂 短期受训就上战场
黄埔军校的课程主要是军事课和政治课。军事课首先选定最为急需的基础科目:学科和术科。学科方面,以步兵操典、射击教范和野外勤务令等基本军事常识,继则教授战术、兵器、交通、筑城4大教程。还有教授如何制定战略战术、作战计划、动员计划的课程。术科方面,有制式教练、实弹射击、马术、劈刺以及行军、宿营、战斗联络等。
军校早期规定8门政治课程:帝国主义的解剖、中国民族革命问题、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各国政党史略、三民主义、国民党史。1926年的政治教育科目已多达40余种。军校在广州时期的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内容上主要有3个方面:三民主义教育,爱民教育,军纪军法教育和养成。南京时期增加了五权宪法、国内外时事报告,特别是突出增加了反对邪恶共产主义的内容。到成都时期,又加授资本主义政治学、经济学、本校光荣史等课程。
由于黄埔军校是为适应当时急速变化的战争需要而设立的,前五期学制只有半年到一年。有时前方急需补充干部时,只受训几个月的黄埔学生就上战场。故此黄埔军校算是军事速成学堂。
对于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蒋介石侍卫长、前国防部长郝柏村认为,以黄埔一期为主的战场指挥官,十年内从排长升到师长,对于战略、战术素养,尤其大军指挥能力,普遍不足,这是国民党内战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不管怎样,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作用,其显赫的名声,家喻户晓。
(看中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責任编辑: 李晓真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