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和变异的人口城镇化(图)


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和变异的城镇化。(图片来源:网络)

【看中国2016年09月21日讯】回顾中国过去的30年,本质是人口红利加速释放的30年,这期间中国总人口净增加了3.24亿,其中15岁至64岁的人口数量保持了12年的连续增长,人口红利的快速释放也加速了人口的迁徙,2014年人口密度也比1980年增长了38%,城镇化率从80年代初不到20%的水平晋升至现在的50%以上,带动了人口布局的重构,但这恰恰是失败之处。

中共建政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中国的人口迁徙和流动数量较少。从80年代开始,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劳动力人口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体力量,人口红利得以释放。

大陆学界普遍认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需要两个方面同步推进,一个是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解决落户的问题,确保落户后和市民同城同待遇。二是到2020年可能还会有2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没有落户,要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

但显而易见的是,现在大量的农村户籍民众进行城市建设却不能享有城市居民待遇,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名义城镇化率与实际城镇化率相差甚远,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难以在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无法真正在城市扎根。让原农村户籍持有人真正成为市民,与其直接关联的是户籍。关键是隐含在户籍背后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农民工不仅是生产者,还是生活者。

这都源于中共政府的户籍制度。正如《九评共产党》一书中写道:这是极不公正的制度,强行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一个国家无端制造出两级分裂和对立,农村户口持有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二等公民。

另外,人口红利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一方面,人口总量增速开始下行,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下降至5%以下,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劳动力人口占比也出现拐点,抚养比正逐步抬升。房价上涨热点城市的购房年龄段主要集中于25-34岁和35-44岁,这部分人群从2015年开始,购房群体占比不断下滑,从大趋势来看,人口红利的下降甚至消失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根据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 City Lab,BCL)的街道精度的数据研究,90年代中国39007个乡镇街道的平均密度为873人/平方公里,到2010年则上升到977人/平方公里,人口增长的趋势延续,但是这10年间依然有33%的街道人口密度出现了下降,而出现大幅增长的街道仅有9%。

这说明即使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一直都伴随着极端分化的情况,这当中城市边界的扩大并不是普惠,而是零和博弈,这个现象将会在未来人口红利慢慢消失的过程中日趋明显。

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GEDA)首席经济学家江濡山曾撰文认为,如果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及就业机会、没有良好的公共服务机制、没有城市文明的人文元素、没有公平的营商环境,没有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只有外表虚华绿化、“电路板”式的建筑群、空旷的广场及宽阔的马路、缺乏灵魂的物理外表,就这不叫新型城镇化,而是透支子孙后代资源并为子孙后代堆放起来的“垃圾废墟”。

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5月份公开演讲时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的城镇化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两点,一是城镇化异化为房地产开发地产,第二就是各地争相建设超大规模的城市。这造成的大拆大建侵犯了民众的利益,然后就是小城市偏枯,特大城市疯长。直接导致项目建设过程当中占地面积过大,投资效率低下;其次是各级政府债台高筑,威胁到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

9月19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该《意见》提出,将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大陆媒体报导称,这或许将会彻底改变京郊房地产的供需关系。

说到底还是落脚到房地产上面,也就是说如果各地方都开始这样做,要么是为了增加土地供应,要么是为了解决库存问题,最后结果怎么样?还是拭目以待吧。

本文留言

作者唐新元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