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感遇”译趣:诗之精华 吐露至诚至精(图)

作者:乙欣  2016-09-02 00: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接续〈“感遇”译趣:张九龄高洁不再?〉一文。

两句三种译法

接着,在第二、三句的“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中,试着将“谢”解读为推辞谢绝,“高鸟”则可以试着解读为幸居高位者或信使的比喻。于是,此两句与上文合并,可解读为三种:

一、返回幽林独自隐居者,驻留在虚静(或忧虑)中时,洗涤了内心的高洁。被洗涤的更加清明、高洁的隐居者,主张以自己适合居住在幽林中的理由,推辞谢绝了欲请他归返朝廷或与他商议朝政事务的居高位者或信使,接着隐居者请对方代为转达自己之所以不肯出林的高远情怀。

二、(从朝廷)返回到幽林隐居后,隐居者透过思量,发现身处在朝廷的时际,让自己驻留在虚静(或忧虑)中,洗涤了内心的高洁后,他即以此为由,推辞谢绝了与他接洽的居高位者或信使,表明自己决意待在幽林中,不愿再归返朝廷的高远情怀。

三、(从朝廷)返回到幽林隐居后,隐居者发现,身居官职(无论是朝廷上或远地任官)会让他驻留在虚静(或忧虑)中,洗涤了内心的高洁。于是,他当然选择待在幽林中,并以此为由,推辞谢绝了与他接洽的居高位者或信使,表明不愿归返朝廷这权力核心的高远情怀。

“高鸟”与“远情”相映:在朝堂之外的张九龄虽然不再肩扛大任,但他高志不变,直白性格不变,在何处都抱拥高远的情操,所以远观朝廷高位者时,自然不觉矮人一截、自惭形秽。

倘若再搭配最后四句,也就是加上诗之精华,那就更有意思了。因为你将会发现,无论前四句的字义如何选择,最后这四句都能将人物深沉的心绪烘托而出,成为整首诗的核心!

最后四句映衬至诚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被贬谪后的人居然能日日夜夜怀抱着愿望!那是一种为了某种目标,而内心自觉且持续努力的状态。白昼暗夜皆如此,坚定的心绪岂不是更加锐利?坚定之虞岂不是更加坚固?莫怪乎张九龄接了句“人谁感至精”,这应是张九龄在朝政数年,甚至是在历经人生磨练后,所发出的深深感悟与感慨吧!倘若不是在专诚中淬炼出来的,又岂能如此自述?所以,张九龄在综观朝野后,才会感叹是否有地方能慰藉他一片赤诚的?当然,他亦可能真切明了,没有一处地方是能够真正慰藉他一片真诚真心的!

即使他没有被贬谪,可是朝堂上,就有能让他感到抚慰之地吗?以往的经验让他知悉,即使他不断上谏,不断提醒帝王,玄宗依旧是看重李林甫、牛仙客、安禄山这些他不屑一顾的小人,甚至是拿他们来与他这位以国家安危为重的忠恳臣子比拼。高洁有傲气的张九龄再如何忠君,岂能一再容忍自己与这些奸臣被相提并论这样难堪的侮蔑?他的痛楚难道不是来自他所忠之君不识高洁者的无知吗?可是,这样的张九龄清楚,无论如何,他那颗为国为君的心是不变的。他依旧是那个有“孤清”、“远情”、“至精”、“吾诚”的张九龄。

以上,只是从字义的不同来做个连结、延伸。不过,若是搭配作诗人张九龄的历程来探看,应有些许道理。张九龄在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中书令、宰相等职之际,因为心中胸臆填满了爱国忠君的意识,在君王、官员面前向来勇于以理论说,不当个唯唯诺诺的退缩臣子。因此,为官多年,怎么会没有遭人抨击的时候,怎么会缺乏因为不被君王或其他高官同僚理解的时候,怎么会没有发生过屈就自己的时候。只是,他心中持续保有高志,总能自我提醒,以行径来展示。无论他人能否真切明了,总不扰他清明。不过,或许在他被贬谪至荆州,因为距离权力风暴更远之地,而让他更能看清自己之后而心态开始产生变化了:在幽静中,他赫然发现自己居处在朝廷那样的环境上,所谓的高洁终究还是不及被贬谪后,屡经自己日夜反复思虑的高洁。当然,仍在朝廷上的他,主要理念是不会有大变动的,否则,他还是南天第一人的张曲江吗?还该是唐玄宗念念不忘的风度直臣吗?只是,在自我审度之下,他才觉察终究还是有所屈就了。所以,他宁可保有高旷远情,磨砺至诚至精的心绪吧!

现代人看古字

当然,身为现代人如此解读古诗,纯属趣味,里面自有误读。字本有多义,况且又历经朝代更迭、朝野用字遣词的差异……诸多因素,都是造成一个字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解读,或是在某个朝代又新增了某种意涵。所以,解读古籍中的字时,从查阅字典中的字义开始,就有可能出了差错。因为我们有可能在不知道某个字义是近代的产物时,就拿那个字义来解读唐诗宋词了。所以,真要探究古诗词,真得细细考究字义的源初,否则误读了古人的诗词,神韵、意境就大不相同了。

不过,在了解字义,组合词句之意时,真能理解古人与现代人的语法是相差天南地北。所以,由基本元素“字”组成的古文真不是盖的,那让习惯阅读基本构成元素是“词”的现代文的现代人来探究其意,真得费一番工夫。研究字义都这样费时了,更甭论尚未综论的古人的思考路径与周遭环境等等因素了。古人用字遣词的精妙与高深意涵,真是能让我们开了眼界!

 

参考资料

一、网络资料

〈唐诗的味道(1):读《感遇。一》有感〉(正见网)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12)〉(书摘天下)

《旧唐书》、《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画)

萧让〈“风度得如九龄否?”——闲话唐代宰相风度〉(国学网)〉(常德诗词网)

方遥〈【悦读唐诗】张九龄.感遇(其七)〉(大纪元)

钟华人〈我们该怎样解读古文?〉(看中国)

二、书籍

邱燮友《新译唐诗三百首》(台北:三民,2000)

 

相关文章

“唐诗三百”第一首 之所以是感遇的理由

遭贬的张九龄有何风度 让玄宗如此难忘?

人生“感遇”: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感遇”译趣:诗之精华 吐露至诚至精

“感遇”译趣:张九龄高洁不再?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