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首次发现 明代宫殿建筑群遗迹(图)


故宫首次发现,明代宫殿建筑群遗迹。(网络图片)

故宫紫禁城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墙基和建筑基槽遗迹。专家现场勘察后认为,这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了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据介绍,这是考古学家对慈宁宫广场长信门西北侧、基建勘探坑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的一处明代早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在东西向宽2.5米、南北向长5.4米的探坑内,考古工作者在距地表深0.3米以下,发现整个慈宁宫区域、大面积存在明代后期的砖铺地面、和厚约0.3米的夯土层。

在探坑南壁上可以看到明后期的夯土层下为残存20层、残高2.8米的砖砌墙基。墙基的北侧是起加固作用的厚约2.8米的15层夯土夯砖层。墙基的底部是生土上直接下挖的斗型基槽。

在探坑底部北侧距墙基约3米、距地表深约4.4米的基槽内发现东西向4根木质地钉(竖桩),地钉之上为东西向一组排木和南北向一组排木(卧桩)组成的桩承台。桩承台向南延伸在墙基之下,桩承台周边基槽内夯筑厚约0.8米的碎砖层,使整个墙基更为坚实牢固。

据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介绍,此处大体量墙基在层位关系、施工工艺、出土遗物等方面,与慈宁宫花园东侧发现的明代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基本一致,可以判定其始建年代为明早期,废弃年代为明后期。

虽然这段墙基的东西向长度和南北向宽度目前暂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与南侧约60米的慈宁宫花园东院明早期大型宫殿基础在功能上有密切关系,是紫禁城建造之初具有宫廷分区功能的大型墙基。

专家现场勘察后认为,宫殿墙体基槽底部的黄沙层和含有青灰色有机物的生土层、是距今3万年至5000年前,后海、北海至中南海一线古高粱河道的自然遗存。他们认为这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了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