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字永固,又字文玉,氐族,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苻坚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公元383年,前秦发兵南下意图消灭东晋,史称淝水之战。但最终前秦大败给东晋谢安、谢玄领导的北府兵,国家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叛变独立,苻坚亦遭羌人姚苌杀害,终年48岁,谥号宣昭帝,庙号世祖。
苻坚征战时的典故
苻坚作为历史上还算有名的人物,留下的典故成语有不少。比如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垂缰之义”之类的。其中大多是和淝水之战有关。当初他去和东晋打仗的时候,手下都劝他说,东晋不容易打,最好不要轻易去打。可是苻坚因为之前胜仗打得多了,几乎是战无不胜,所以就轻敌了,仗着自己的兵力雄厚,说了一句让后人很鄙视的话:“我的士兵把鞭子都扔到河里去,都能阻止河水继续流动,我还怕什么?”这句话对于鼓舞士气和让敌人害怕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的,可是正常人一听也觉得这是在危言耸听。这个“投鞭断流”的典故,也从侧面证明了苻坚当时的自大心理。
就是因为太轻敌,导致士兵打败,士气低沉。就像四面楚歌那样,前秦的士兵们看到了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吓得感觉是敌人站在那里似的。风呼呼的刮着,有白鹤在叫,如果是好心情的话,会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征兆。可是当时的士兵们人心惶惶,觉得那就像是敌人的喊声,所以他们没命的逃窜。要知道,一个军队伤亡最惨重的时候,不是在战场,而是在撤退的途中。一旦没有了队形,就任人宰割。就这样,前秦大败。苻坚的一世英名,因为这一场战争毁掉了。
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
典故出自南朝刘敬叔《异苑》:“苻坚为慕容冲所袭,坚驰騧(发音同瓜,古代指黑色黄嘴的马)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鞍与坚,坚不能及,马又跪而授焉,坚援之得登岸而走庐江。”说的是前秦世祖皇帝苻坚骑的是一匹黑色黄嘴的马,在与慕容冲的一次战役中,他不幸战败,落荒而逃。不料一失足从马上掉落到山涧里,爬又爬不上来。而追兵又快赶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的坐骑走到涧边,将马鞍上的缰绳垂了下来,但苻坚还是够不上缰绳,马又跪了下来,苻坚才能抓住缰绳爬上马来,逃脱了大难。此典故寓意为:牲畜尚且懂得知恩图报。
“马有垂缰之义”与《太平广记》里的“狗有湿草之恩”成对偶句,引用时,往往一同出现。据《太平广记》,“唐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犬,怜惜甚全,常以自随。后生饮醉,卧于荒草之中,时方冬,燎原风势极盛,犬乃周咂嚎吠,生都不觉,犬乃就水自濡,还即卧于草上,如此数次,于四周匝跬步,草皆沾水,火至免灾。”唐代太和年间,广陵人杨生有一爱犬时刻不离身边。一个寒冷的冬日,杨生酒醉卧于荒草中,遇火起风烈,情势紧急。爱犬狂吠而主人不醒,便几次跳入冰冷的水中,以水濡湿四周干草,使主人得以脱险。
晋人干宝所著之《搜神记》也记载了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李信纯的事。李信纯有一只狗,取名黑龙,颇通人性。有一天,李信纯外出会朋友,不想喝得酩酊大醉,回家路上摔倒在一片草地上便睡了过去。恰在这时,一批猎人放火围猎,眼看大火就要烧到李信纯身边,可他浑然不知。那狗想拉他,却拉不动。于是便跳到附近的水沟里把全身弄湿,然后跑回来,用身上的水将李信纯身边的草打湿,往返多次,才使得李信纯幸免一死。
所以古人说:“犬有湿草之恩,马有垂缰之义。”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