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守心法 仁义值千金(图)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网络图片)

《增广贤文》中有两句:“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人生在世,钱财不及仁义,但是能时时坚守仁义确非易事。古人把仁爱和正义作为一个人为人的最高标准。和仁义相比,钱财是微不足道的东西。因此,一个人切不可以为了钱财而抛弃了仁义。

宋末元初,有位大学问家名叫许衡(1209-1281),字仲平,号鲁斋。许衡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广为人知,许衡严守礼义,一生以维护儒家学说、承传民族美德为己任。有《鲁斋遗书》传世。

家贫苦学 微言大义

许衡字仲平,是怀州河内人,祖辈世代务农为生。许衡年幼的时候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七岁进入小学,老师教他认字写字,他问他的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说:“为考试中举。”许衡说:“仅仅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对他暗暗称奇。每次老师给他讲解书籍,他总是问老师其中的微言大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很聪明,悟性又非常好,总有一天,他会超过一般人,我当不了他的老师”。于是就辞职离开了,父母尽力挽留他,也不能够留住。

就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许衡渐渐地长大,他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然而身处混乱时代,而且贫穷,家中没有书。曾经跟随一个算卦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书》(疏义,对经的注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家。后来逃到徂徕山,才得到易王辅嗣说的《易经》。

甲寅年,元世祖为亲王时,任命许衡为京兆提学,在关中办理学校。后来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之职。他曾向元世祖建议:为政必须遵循先王之道,必须讲义理,因为道理是事物的“所以然”和“所当然”;不可违背了传统的美德。

仁义守礼 泰然自若

当时正在兵荒马乱之中,许衡日夜思考背诵,身体力行去实践,一言一行必要合乎礼仪,然后才行动。曾经在夏天经过河阳,许衡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和平常一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却去拿,这是不对的。”别人说:“世道这么乱,这些梨早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后来迁移到山东,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睁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一个下雪天,有位学生冒着大风雪前来求教。许衡见他冻得发抖,就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给他穿,关切的问道:“为何只穿单衣出门?”对方讲:“家母患病,我当掉棉衣,换药了。”许衡立即取出两贯铜钱,送给他以赎回棉衣。对方知道他并不富足,推辞不要。许衡说:“我助你克服眼前困难,并不影响到我的生计。况且古人讲得好:‘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我历来认为:收入能满足基本生活即可,多余财钱应济困助人。这比留下钱来自己享受,更有意义。”他把钱硬塞给了那位贫寒的学生。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