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过年时要穿新衣服。(图片来源:Jaymantri)
从万年历可以看出,2016年的除夕时间为2月7日(星期日)。然而,腊月的最后一天为什么叫除夕?正月初一为什么叫年?而人们过年时为什么要穿新衣服?为什么在门上贴对联?又为什么要燃放鞭炮呢?下面列举三种版本的除夕故事,以及谈谈除夕的风俗习惯,让大家了解一下吧。
一、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孤独的怪兽叫“年”。他是寒冬里孤独感慢慢聚积而成的一个怪兽。
“年”住在高高的山上,每到寒冬里最冷的那一天,他就会感到更加孤独,而且还特别生气。于是,他就从山上冲下来去吓唬那些落单的人。后来,大家都会在那一天聚在一起,放鞭炮,挂年画,穿火红的衣服,做满桌的菜,热热闹闹地一起过年,“年”再也不敢出现了。
一年又一年,许多人甚至忘了“年”这个怪兽。过年是热闹的,可是总会有孤独的人被“年”吞掉。其实,要从“年”的手中逃脱很容易,只要你穿上红色的衣服,忘记所有不开心的事,打电话告诉所有你认识的人,祝他们新年好。还有一位也别忘了,问候“年”新年好,于是,“年”也不好意思了,脸越来越红,变呀变,变成了一个可爱的新“年”了。
二、年除夕(第一种版本)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世间出现了一个叫“夕”的怪兽。“夕”平时躺在洞穴里睡大觉,一到阴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就跑出来找吃的,到处行凶作恶。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管用。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人们想了一个办法,腊月二十三这天,请灶王爷去天上求玉帝派神仙到人间来除“夕”。
玉帝听说人民的请求后,就把除“夕”的事交给了神农办理,神农派最小的儿子“年”拿着红绫和竹筒,就在腊月的最后一天跟着灶王爷来到人间。太阳落山后,正当“夕”又要行凶作恶时,“年”就用红绫和竹筒打败了“夕”。村里的人们把想要逃走的“夕”紧紧围住,拿着红绫、竹竿、赶牛鞭一齐向打“夕”,当火红的太阳升起时,“夕”被“年”和人们除掉了。
从此,人们为了庆祝腊月最后一天晚上除掉“夕”得胜利,就把这一夜叫“年除夕”,把正月初一叫做“年”。家家挂红绫、爆竹筒、甩响鞭,到后来,演变成为现在的贴对联和放鞭炮。
三、年除夕(第二种版本)
传说,古时候有个可怕的怪兽名字叫“夕”,“夕”平时生活在海底,但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会跑上岸,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有时还吃人呢!村子里的百姓为了对付它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成功。
后来,村子里年纪最大的老爷爷想出了一个办法,请灶王爷帮忙。可是灶王爷根本不是“夕”的对手,他为了救百姓们就上天找本领大的神仙来帮忙。神农氏听灶王爷说了此事,派自己的儿子“年”拿着红绫布和喷火花竹筒两件法宝,跟灶王爷去人间为民除害。三十晚上,“夕”又来捣乱了,“年”和“夕”展开了一场大战,“年”用红绫布和喷火花竹筒把“夕”赶跑了。为了防止“年”走后,“夕”再来作恶,“年”把红绫布剪成许多小条分给大家帖在大门上。又教百姓们做爆竹,点燃后跟喷火花竹筒一模一样。从此“夕”被吓得逃到海底,再也不敢到村子里来了。
为了纪念这件事,百姓们把腊月三十这一天叫“除夕”,而把正月初一叫“年”,渐渐地,民间有了过年的风俗。每年腊月三十,家家门上贴红绫,后来变成贴对联,另外还要放爆竹、穿新衣服庆祝呢。过年民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三种版本的年除夕的故事讲完了,小编最喜欢第一种版本《年》。因为只要我们生活的开心,并主动问候“年”,他就会和我们友好相处,变成一个可爱的新“年”了。不知道大家读完这三种版本,最喜欢哪一种版本呢?
除夕期间的风俗习惯
一、吃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家家户户的餐桌上的菜色都会比以往的丰富。
二、贴窗花
在汉族民间,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贴上窗花,整个房子看起来会更加的有朝气。
三、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寄托了老百姓对未来的希望。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四、燃爆竹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年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燃放爆竹,辞旧迎新。
五、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