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禁卫铠甲。(网络图片)
导读:保卫国家领导人,是各个朝代的头等大事,古今亦然。古代的国家领导人,早期叫“王”,后称“皇帝”。如何做好帝王的安保工作,各朝有各朝的条例和做法。总地来说,越往后安保的规格越高,在明朝,还引入了现代安保制度中常见的“秘密警察”制度。
保卫国家领导人的条例,在古代叫皇家(王家)禁卫制度。在上古夏商周三代时期,应该就有相对完备一套制度,记录周代典章制度的《周礼》中,便出现了负责王家禁卫的专业人员,安保设计相当周密。负责周王安保工作的,叫“宫正”,此职相当于今北京中央保卫局或中海南警卫局的局长,“掌王宫之戒令纠禁,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为之版以待。”大概意思是,宫正负责周王宫中禁令的制定和日常纠察、查禁,按时检查王宫中各官府及值宿守卫人员,并做好记录,整理成册,以备查验。
如果遇到突发事件,警卫人手不够,则会紧急征调各官府的官员子弟参与警卫,对进出人员盘查严格,禁止宫内外人员不按规定时间进出王宫。如果有需要,可随时对可疑人员进行检查,甚至搜身,即所谓“稽其功绪,纠其德行,几其出入”。
古代国家领导人居住与办公地,称为“禁地”,故其警卫人员称为“禁卫”,警卫部队称为“禁军”。当时周王禁地内明暗岗哨多多,“周庐千列,设戟百重”,欲行刺杀很难得逞。保卫周王分几班人马,依居、行、守三种警卫要求的不同,而选派出相应的警卫人员。其中负责王宫内日常值守的人马最重要,要经过严格“政审”,得是贵族子弟出身。宫内值守负责人叫“宗伯”,算是周王心腹中的心腹,其地位很高,与“宗正”属同一行政级别。
周王的警卫人员重出身,主要是考虑贵族子弟“可靠”,再是有当人质的意思,可避免诸侯、大臣在外叛乱。这套“可靠”,讲究家庭出身的政审制度,为历代统治者借鉴,不是亲信、心腹是当不了“警卫队长”的。
进入封建社会后,保卫国家领导的警卫人员数量大大增加,素质也得到极大提升,形成了完整的警卫体系,出现了独立的武装警卫部队。秦朝建立的一套武装保卫国家领导人制度,成为后代范本:从内到外有三个警卫层次,有“卫尉”、 “郎中令”、“中尉”分别统领的三套人马,执行不同的安保任务,警卫力量分工明确。遗憾的是,虽然秦朝保卫国家领导人是“三保险”,却是出纰漏最多的朝代之一。秦二世胡亥便是让自己的“警卫队长”、郎中令赵成杀死的。
可能是吸取了秦世二被禁军杀死的严重教训,汉朝在保卫国家领导人的制度设计上更讲究,分工更明确。西汉有两支武装保卫力量,即“南军”和“北军”,西汉沿用秦朝的一套安保体系和名词,“南军司令”称为卫尉;“北军司令”称为中尉,后易名为“执金吾”。南军是核心警卫,负责西汉皇宫——末央宫的警卫工作,相于今中南海警卫团;北军是负责整个长安城防卫工作的,相当于今京城卫戍部队。刘彻(汉武帝)当皇帝后,考虑到禁军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扩大了南军编制,增设“羽林郎”,从而诞生了中国古代皇家核心警卫部队的专业军种——羽林军。接着,刘彻又改造了北军,增建7支禁军,总共8校尉,分别驻扎在都城郊区,互不统属,他们由执金吾领导,但执金吾却无调动军权,直接由皇帝指挥。
后来,刘彻还成立了“绣衣直指挥使”,也由皇帝直接指挥。绣衣直指挥使可随时到街头侦察缉捕不法之徒,这产是游离于法律之外的特务恐怖组织,后来的明朝锦衣卫或受此影响。除了南北二军,西汉还成立了一支特别警卫队,这是核心中的核心,头儿叫“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郎中令与卫尉的的岗哨,仅一门之隔,《汉旧仪》称“殿外门舍属卫尉,殿内门舍属郎中令”,卫尉和郎中令互相牵制。
如果皇帝控制不了禁军,麻烦便大了,如东汉末期,皇帝根本指挥不动禁军,曹操成了禁军的实际统帅。最精锐的“虎豹骑”是禁军中的亲军,名义上是保卫国家领导人献帝刘协,实则是奉曹操之命看守这位皇帝。后来曹操之子曹丕代轻易逼退汉献帝,当了皇帝。
由于国家领导安保上屡出纰漏,整个魏晋南北朝都是动荡不安的,城头大王旗变幻不断,朝代更迭频繁。一直到杨坚的出现,建立起隋朝,中国才又统一。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