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面临两颗“炸弹”已经恶性循环

【看中国2015年12月01日讯】“通缩-债务”的恶性循环效应持续增加,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炸弹”。要化解由此带来的风险,需要在企业负债上努力,如果不对僵尸企业、高债务企业以及过剩产能企业进行全面调整,中国经济的底部将难以实现。

截止到10月,中国PPI已连续44个月为负值,工业萧条已经进入到新阶段,生产领域的通缩现象十分严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负债总额已超过GDP的170%,由此出现财务成本增速大幅超过企业营收及增加值增速的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通缩-债务”效应带来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企业融资模式也从过去的“借贷投资”转向“借新还旧”;另一方面,在过度负债和实体盈利能力下降的双重挤压下,很多企业稳健的资产配置行为转换为风险投资甚至投机行为。

他认为,化解“通缩-债务”风险,首先要在企业负担上大做文章,也就是在债务重组、债务减免上有所动作,不能让它形成滚雪球效应,导致出现从“借新还旧”过渡到“借新还新”,最后过渡到以变卖资产来偿还债务的恶性循环之中。

其次,对于一些债务过高的企业要进行清除,对大量僵尸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特别是要停止对这些企业进一步的资金投放,这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存量调整的关键”刘元春认为,僵尸企业、高债务企业以及过剩产能企业如果不在市场和行政力量作用下得到全面调整,中国经济底部难以实现。

中国企业的债务问题亟待解决,超日债利息违约打开了公募债违约的潘多拉魔盒,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公募债券领域已发生15起信用事件,其中有8起最终实质性违约。跟据彭博社总结券商分析,中国目前有多家企业的债务问题亮起“红灯”,很有可能成为下一波引爆债市的“定时炸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