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5年08月06日讯】8月5日最大的财经新闻,是有媒体报道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报告,建议推迟考虑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一揽子货币至2016年9月。
随后,又有消息称,上述报道是误读。“将SDR货币篮子调整的生效期推迟至2016年9月30日”与“决定SDR货币篮子是否纳入人民币”为两件事,不能混为一谈。IMF董事会目前仍计划2015年晚些时候决定是否纳入人民币。
即便上述第二种说法属实,人民币能不能在2015年晚些时候纳入SDR仍然是不确定的。而且,很显然,即便纳入了,也多出了9个月的预备期。这是此前没有听说过的。受此消息影响,8月4日强势反弹的深沪股市,出现了走软的态势。那么,这件事到底跟中国股市有什么联系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二战后,跟“世界银行”一起成立的两大国际间金融组织。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其总部设在华盛顿,但控制权一直在欧洲。“特别提款权”(SDR)则是该组织1969年创设的,是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又被称为“纸黄金”。目前SDR由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按照一定的比例,形成一个“货币篮子”而构成,世界各国会根据这个构成比例,来配置自己的外汇储备。
笔者此前多次提到过,IMF的份额(投票权,或者类似于股权)以及SDR的构成,每5年可以变更一次。中国一直希望扩大在IMF的投票权,让人民币成为SDR的第五种货币。2010年的时候,中国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如果今年再落空,还要再等5年。
5年前,中国从国家战略上,还没有让人民币国际化的紧迫感。最近一两年,尤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亚投行”的成立,中国已经开始从“引进资本的时代”切换到“输出资本的时代”。这时候,人民币国际化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而IMF和SDR这两个抓手以及A股纳入明晟指数,也都显得非常有必要。
在IMF份额改革和人民币纳入SDR问题等上,美国和欧洲分别唱白脸和红脸。美国强硬一些,所以直接否定了A股纳入明晟指数,但也给了个“不受时间制约,随时审核,符合条件就纳入”的承诺。在IMF和SDR问题上,欧洲此前比较积极,美国略微消极。但事件的最新进展,显示出欧洲人也开始变得消极。
对于中国的要求,欧美人此前开出的主要条件有:第一,尽快完成利率市场化,这个在中国已经基本“表面实现”;第二,人民币不参与竞争性贬值,这个中国也在不得不克制着自己;第三,让人民币变得更加可兑换,对此,中国还没有放开(其实也是不敢放开)。
另外,问题发生在了股市上面。最近的股灾和中国政府的救市,给欧美内部的反对派提供了理由。虽然IMF表面上只对救市表示了某种担心,但事实上,救市多少会拖延人民币在“可兑换”上的进度。而这必然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至于明晟指数,就更有了暂时拒绝纳入深沪股市的理由。上次的拒绝,是在股灾发生之前。
事实上,在股灾爆发并可能引爆金融风险的时候,政府干预市场是国际惯例。在历史上,美国、欧洲的政府也多次这样做过。关键问题是,欧洲和美国人显然想通过此次A股股灾和中国政府的强力干预,获得更多的其它成果。比如,将人民币纳入SDR的“生效期”推迟到2016年9月,就可能意味着要求中国政府在2016年9月之前都不能让人民币有“明显的贬值”。但这对于中国制造,将是非常残酷的。而对于欧洲、日本的经济复苏,则是有利的。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突然增设的“门槛”,会对中国股市产生心理压力。虽然不让人民币贬值对A股算是利好,但还可能意味着,中国应尽快退出对股市的干预。因为市场化的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一直是美国、欧洲对中国的希望。
种种迹象显示,今年中国在迈向世界大国方面的三大金融目标:增加IMF的表决权、人民币纳入SDR、A股纳入明晟指数,都因为股灾变得扑朔迷离。而前两个目标如果无法实现,就需要再等5年。
如果不成功,中国该怎么做?笔者认为应是这样的:增持黄金,替代纳入SDR,给人民币国际化增加底气;让人民币适度贬值,激活中国制造,降低国际化的风险;推进改革,尽早推出IPO注册制。
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改革,就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是股市,需要作出某种牺牲:用暂时休眠换取未来真正的牛市。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