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永乐大典》正本与副本的下落(图)

 2015-05-12 12: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不明,副本历经400余年后只剩下4%。

自古以来,中国即有“盛世修书”的传统,如唐朝《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宋朝《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及清朝《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明朝在南京成书的《永乐大典》也是其中之杰作。早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即欲修纂类书, 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付诸实施。而明成祖朱棣继承其遗志,完成了这个旷世盛举。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引用的历代书籍就有七八千种。随后抄成的正本多至22877卷,分装成11095册,成书总字数约3.7亿字,一度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单个字分列在韵目之下,每个单字下详注音韵训释,备录篆、隶、草字体,然后分类汇编同这个字有关的天文、地理、认识、名物资料,以及历史上发生过的奇闻异事和有关的诗文词曲。这部书大约采择保存了古代典籍七八千种之多,所征引的资料,采取原文抄录的办法,往往整段、整篇甚至整部书照抄下来。清代以来的学者从这部“大典”中分析出来的在当时已经失传的图书,就达到了590种(附录4种),其中有338种被收入清代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之中 。

由于规模太大,《永乐大典》编定以后从来没有刊刻过,所以它也是世界上部头最大的手抄本。

《永乐大典》编成后,就皇帝手中一部正本,本来明成祖朱棣想将之付印,但因此书实在太大了,一下子难以做到,就暂时放在了南京明皇宫的文渊阁。北京明皇宫建成后,朱棣曾经派人将南京文渊阁所贮藏的古今一切书籍包括《永乐大典》在内各取一部,装载了10艘大船,运往北京。《永乐大典》原稿本则留在了南京文渊阁。可惜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南京明皇宫内发生火灾,南京文渊阁所藏之书,全部被烧为灰烬,这样在世上就只剩下北京的《永乐大典》孤本。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明皇宫突发大火,对《永乐大典》“殊爱之”的嘉靖帝“命左右趣登文楼出之,夜中传谕三四次,遂得不毁。”

大火之后,嘉靖帝萌发了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永乐大典》的“复制”工作开始,总负责人为徐阶、高拱等,据说当时是边校理边缮写,分工明确,大约抄了5年,直到嘉靖帝离世、隆庆登基后才大功告成。

正本据说是被放回了文渊阁,但实际上从此就下落不明,有人认为它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但也有人认为它被嘉靖帝“带到”了他的陵墓——定陵里去欣赏了。

正本姑且不说,《永乐大典》的副本倒被放在了明皇宫内当时新建好的皇家档案库(专门用于收藏皇家典籍)——皇史宬。迟至康熙年间,内阁学士徐乾学、高士奇等官员推开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大门时,意外发现《永乐大典》副本仍静静地躺在那里,这也是后者自明末后首次正式重现于世,但此时副本已比正本缺了一千余册。

至光绪元年(1875年)修缮翰林院时,据清查,《永乐大典》副本已不足5000册,其他均不翼而飞。清末缪荃孙的记载,当时翰林院官员入院时随身携带一件棉袍,打成包袱模样背在肩上;下班时把棉袍穿在身上,包一册《永乐大典》出来而看守人员毫无觉察。据说,光“清流”文廷式一人即盗走百余册。

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平时,这部书在动乱中被劫被毁极其严重。至光绪年间,就只剩下64册了。

目前,《永乐大典》副本在世界各地尚存800余卷、400册左右(不到原书的4%)。现存各册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222册、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62册、美国国会图书馆40册、日本东洋文库34册、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12册、英国博物馆10册,其他均零散于各地或私人。经多年努力,中华书局已影印出版了其中的797卷(占现存总数的99%) 。

責任编辑: 鸣建 来源:网文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