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不明,副本歷經400餘年後只剩下4%。
自古以來,中國即有「盛世修書」的傳統,如唐朝《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宋朝《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及清朝《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明朝在南京成書的《永樂大典》也是其中之傑作。早在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即欲修纂類書, 但因種種原因而未能付諸實施。而明成祖朱棣繼承其遺志,完成了這個曠世盛舉。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引用的歷代書籍就有七八千種。隨後抄成的正本多至22877卷,分裝成11095冊,成書總字數約3.7億字,一度被《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單個字分列在韻目之下,每個單字下詳注音韻訓釋,備錄篆、隸、草字體,然後分類彙編同這個字有關的天文、地理、認識、名物資料,以及歷史上發生過的奇聞異事和有關的詩文詞曲。這部書大約採擇保存了古代典籍七八千種之多,所徵引的資料,採取原文抄錄的辦法,往往整段、整篇甚至整部書照抄下來。清代以來的學者從這部「大典」中分析出來的在當時已經失傳的圖書,就達到了590種(附錄4種),其中有338種被收入清代大型叢書《四庫全書》之中 。
由於規模太大,《永樂大典》編定以後從來沒有刊刻過,所以它也是世界上部頭最大的手抄本。
《永樂大典》編成後,就皇帝手中一部正本,本來明成祖朱棣想將之付印,但因此書實在太大了,一下子難以做到,就暫時放在了南京明皇宮的文淵閣。北京明皇宮建成後,朱棣曾經派人將南京文淵閣所貯藏的古今一切書籍包括《永樂大典》在內各取一部,裝載了10艘大船,運往北京。《永樂大典》原稿本則留在了南京文淵閣。可惜在明英宗正統年間,南京明皇宮內發生火災,南京文淵閣所藏之書,全部被燒為灰燼,這樣在世上就只剩下北京的《永樂大典》孤本。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明皇宮突發大火,對《永樂大典》「殊愛之」的嘉靖帝「命左右趣登文樓出之,夜中傳諭三四次,遂得不毀。」
大火之後,嘉靖帝萌發了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永樂大典》的「複製」工作開始,總負責人為徐階、高拱等,據說當時是邊校理邊繕寫,分工明確,大約抄了5年,直到嘉靖帝離世、隆慶登基後才大功告成。
正本據說是被放回了文淵閣,但實際上從此就下落不明,有人認為它毀於明清之際的戰火,但也有人認為它被嘉靖帝「帶到」了他的陵墓——定陵裡去欣賞了。
正本姑且不說,《永樂大典》的副本倒被放在了明皇宮內當時新建好的皇家檔案庫(專門用於收藏皇家典籍)——皇史宬。遲至康熙年間,內閣學士徐乾學、高士奇等官員推開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大門時,意外發現《永樂大典》副本仍靜靜地躺在那裡,這也是後者自明末後首次正式重現於世,但此時副本已比正本缺了一千餘冊。
至光緒元年(1875年)修繕翰林院時,據清查,《永樂大典》副本已不足5000冊,其他均不翼而飛。清末繆荃孫的記載,當時翰林院官員入院時隨身攜帶一件棉袍,打成包袱模樣背在肩上;下班時把棉袍穿在身上,包一冊《永樂大典》出來而看守人員毫無覺察。據說,光「清流」文廷式一人即盜走百餘冊。
1860年,英法聯軍和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平時,這部書在動亂中被劫被毀極其嚴重。至光緒年間,就只剩下64冊了。
目前,《永樂大典》副本在世界各地尚存800餘卷、400冊左右(不到原書的4%)。現存各冊中,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222冊、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62冊、美國國會圖書館40冊、日本東洋文庫34冊、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12冊、英國博物館10冊,其他均零散於各地或私人。經多年努力,中華書局已影印出版了其中的797卷(佔現存總數的99%) 。
責任編輯: 鳴建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