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乱世中的长寿之道 (图)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周游列国达14年,居无定所,食无定点,有时候被人追杀,有时候挨饿,吃了上顿没下顿,可谓历尽磨难,然而却终享73岁古稀,算是长寿了。从《论语》来看,孔子是有一套养生之道的。养生之道重在养心
孔子很会养心。养生之道,重在“养”字,不但要养身,更要养心,二者能够巧妙地结合起来,那自然就达到了身心健康、实现自身的和谐。
孔子很会怡情养性,爱好广泛,兴趣多样。“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精通诗书礼乐,喜欢唱歌弹琴,他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技艺作为教学内容。
对“六艺”中的“乐”,他也有着很深的研究。他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亲自修订了《乐经》,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养生延年的目的。
孔子说,“仁者寿”,心身双修,长寿之道。有一次,子路等四个高才生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平常总埋怨我不了解你们,现在你们把心里话给我说说吧,就说说自己的人生志向好吗?
子路是急性子,脱口而出,说一个中小国家,不管财政多困难,不管遇到什么灾难,交给我子路来管理,保证三年就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他人也都谈了自己的志向,或者说人生理想。惟有曾点在那里埋头弹琴,搞他的音乐,表面上看他没听人讲话,实际上大家说的话他都听到了。
孔子问,曾点,你怎么样呢?曾点就说,我的理想和他们三位同学不太一样。我只是想,暮春三月,穿着春装,农忙也过去了,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快活地唱着歌回家去。这个境界看起来很渺小,志向不够远大,可是,孔子听了之后感叹说,我就希望和你一样!我们俩是一路人。
孔子有着非常天真、理想主义的一面,他的人生境界其实很羡慕悠然自得的生活。
面对落差却坚定信仰
被称为圣人的孔子除了在鲁国大司寇的位置上短暂地进行了政治实践外,一生中再没有得到什么值得夸耀的机会。等到后来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的时候,他惟一能做的就是为自己的理想进行无限丰富的设计。但是,孔子有理想、有信仰,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时候也能够“乐道”,因为他有“君子固穷”的胸怀。
最近有一篇论述孔子的文章中说:孔子生当乱世,不管遭遇如何变化,始终心理平衡。面对落差,他信仰坚定,既不攀比,也不自卑,“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面对诱惑,他操守坚贞,既不媚上,也不媚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生活的时代,贫富差距不小,但孔子从不讳言财富。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看来,只要收入好,他对工种并不挑剔。但是,他更坚持自己的原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他从不以富贵为人生最高目标,不以奢侈享受为幸福生活,从不因生活的困顿而影响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豁达开朗,知足常乐
孔子不爱发火,是个豁达开朗的人,有宽广的胸襟和豁达大度的气质。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很多人都知道孔子的名,说他什么的都有,你能告诉我,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吗?
后来,孔子得知这件事,就说:“汝溪(同奚,何意)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正义》的注释说:“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几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知足常乐,乐观豁达,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
孔子也常听到学生奉承自己是“圣人”,而这时,孔子都会说,我哪里是什么“圣人”,我非但不是“圣人”,而且还是比普通人更普通的普通人,所以后世有人说,所谓“圣人”就是最平凡的人。
谦虚谨慎,一生好学
终其一生,孔子一直都是个谦虚谨慎的人,从来不骄傲,不自以为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一直很低调,但惟独对自己“好学”这点,孔子是自信的,并深引以为赞赏,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可以这么说,在“好学”方面,孔子自信再无第二个人能够与他媲美了。对孔子而言,学习是他一生中一种“不亦悦乎”的快事,“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