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生上高中时,为了申请名校,就开始参加一些竞赛或做义工。有计划的做好准备。殊不知在其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门槛呢!就如阿乐申请大学的事已大抵尘埃落定,他申请的三间公立大学:UC Berkeley、UCLA和UC San Diego,全都录取了他。可是,申请的九间私立大学几乎全军尽墨。
说是“几乎”,因为其中四间虽然没有录取,但也没有拒绝,而是将他放入候补名单。这些结果跟我们预期的相去不太远。而阿乐能入读我的母校Berkeley,我自然万分高兴,不过,他的首选是Columbia University,申请失败,少不免有点失望。最令阿乐失望的,倒是Georgetown University(他申请的是最难入的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因为他认为自己被录取的机会不低,谁知只入了候补名单。
最新一期的Time有一篇文章题为〈The Elite Squeeze〉,讲的正是申请入读美国私立名校的种种怪现象。
文章所述的,我们早已知道,也与阿乐的申请经验若合符节。然而,就算是美国的家长,很多也不知道“(私立)名校之路”的各种“路障”,美国以外的人当然更不清楚了。因此,写篇文章简略谈一谈,也未尝不是一件小功德。(公立大学因为受政府限制,要录取一定数量的本州学生,收生的标准较简单直接;虽然公立名校如Berkeley等都声称收生采用holistic approach,但没有私立名校那么多“花样”。)
最重要的一点,也可能是最多人不明白的,就是这些名校的学位并不是“有能者得之”那么简单。
所谓“有能者”,不只是指校内和公开试成绩都非常优异,还有课外活动、社区服务、老师的推荐信、和自我介绍的短文等,全部都是最好的。
问题是,即使学业成绩和其他条件都无懈可击,被顶尖的私立名校录取的机会仍然可以很低。部份原因当然是僧多粥少,极其优秀的学生远比这些名校的学位多,但还有其他未必广为人知的因素。
根据上述那篇Time的文章,美国私立名校每年录取的新生中,10%至15%是少数族裔,10%至25%是运动员(可以替大学出赛者),10%至25%是legacies(指有至亲是校友者),2%至5%是向大学捐巨款者的子女,1%至2%是名人或政客的子女,1%至3%是该校教授的子女;这几类新生随时可以占了50%甚至更多,余下的学位,才轮到其他申请者争得头崩额裂。
当然,这几类新生的成绩不可以太差,否则也不会被录取(父母捐超级巨款者可能是例外),但他们肯定还是有优势。例如两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其他条件同样优异,一个是少数族裔,另一个不是(也不属于其他有优势的类别),那么,前者被录取的机会便高过后者不少。其实,即使非少数族裔那位的成绩明显较优异,这些名校很可能仍然会舍他而取少数族裔那位。
还有一点是上述那篇Time的文章没有提及的,就是私立名校都有所谓的feeder schools(直属学校,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本地区特定中学或高校),会在这些中学录取较多的学生,和它们有较紧密的联系。因此,在feeder school就读,被名校录取的机会便高很多,而这些中学,自然也就是中学的名校了。我们住的小镇,当然没有feeder school。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