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一到周休假日或连休假期,不少爸妈常会带孩子到游乐园或是公园等处游玩耍,不免会遇到许多不同个性、不同背景的小朋友一起玩。如果遇到身障的小朋友,甚至遇到有某些不合理的家长用言语斥责,妈妈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伊甸基金会在儿童节前夕于进行实验,观察公园内的家长的反应,有不少人愿意挺身而出,出言劝阻,但也有不少家长选择留在原地观察,未上前协助。
很多迟缓或身障儿童的家长会因旁人的眼光而害怕带孩子出游,影片中的情境便是一名妈妈带着行动不便的小朋友缓缓爬上溜滑梯,却遭后方排队的妈妈大声斥责:“孩子不会走路就不要带她出来玩”,身障小朋友的妈妈只好不断道歉,借此测试一般家长是否能感同身受。
愿意挺身而出的家长中,有位先生直接劝阻:“太凶了吧!人家脚不方便,妳还这样!”斥责的妈妈回呛:“我这样有错吗?”,先生回呛:“有错,这不是你家!这是台北市政府的,妳不能这样骂人家!”;也有不少家长一开始便理性地跟自己的小孩劝说:“要先让别人玩”。一位妈妈在得知后,也认为自己的小孩若是慢飞天使,一定也会想要带他出来玩,应该适时伸出温暖的手,让“孩子也有玩的权利”。
研究儿童心理学多年的临床心理师王意中老师说到,我们对于跟自己孩子情况不同的小朋友,往往认识不足、缺乏了解,而以自我中心的视界来看待,许多有障碍的孩子需要的活动范围较大,但却常被忽略掉实际上的需求。其实每个孩子都能展现不同的生命力,来让我们了解与学习;家长不只在教养过程中教育孩子,同时也不断地被孩子教育著,许多孩子说不定都比我们有资格来成为老师,教会我们包容、体贴以及将心比心,每个孩子身上我们都能学习到不同的东西。身教往往重于任何大道理,我们在教导孩子待人处事时,是否自己也做得尽善尽美、可成为教材了呢?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