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务置换计划,被指是中央给地方开了个后门(图片来源:网络)
【看中国2015年03月31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日前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共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坦承,地方政府性质的发债主体达到了十万个。而最近官方提出的地方债务置换计划,被指是中央给地方开了个后门,学者认为债务危机的最终化解,仍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央地博弈。
十万个发债主体都干了什么?
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会于3月26日-29日在海南博鳌举行。各国政要、学者和商界人士参会。27日,中共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会上表示,对于地方融资平台不知道有多少个。
楼继伟回答提问时表示,大致是10万个,并强调是10万个发债主体。有的是财政发债,交通厅发债,可能有5、6、7、8个厅都在发债。楼继伟称,“还有在这之外再搞一些融资平台发债所以这样算加一块是10万左右”。
楼继伟坦承:“太多了,在镇级都有”;“并且各种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是以企业债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地方政府有债务偿还的责任,这些比较多”。
2014年8月初,中共人大常委尹中卿曾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地方债的实际规模很可能超过30万亿元,地方政府除了显性债务外,还存在着较多隐性债务。
去年底的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中共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透露,在地方调研的时候,走了十几个城市,地方官员称地方债上报数只报了10%,有些报了20%、30%,超过50%的都没有。
中央为地方开后门
中共地方政府的债务在不断滚动发生着变化,总量到底有多少,恐怕官方也无法获得具体数据。但从尹中卿和李铁的言论可以看出,详细的数据应该是十分惊人的。
中国最具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张克对媒体表示,情况已经失控并变得非常严重。“有可能发生危机,但由于这些债务得到展期,现在成了长期债务,因此危机爆发的时机存在不确定性。”
根据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早前的预测,2015年中国将约有2.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到期。从2014年情况来看,光债务利息支出就占新增社会融资的一半。这么庞大的还款压力,要么地方政府通过扩大预算内和预算外收入来偿还,要么通过再融资来偿还。
然而,从今年1-2月份的情况来看,中国土地成交699亿元,同比下滑三成。卖地收入剧减严重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降低了债务的偿还能力;从再融资来看,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平台和非标融资的路径基本上已经被堵死。
不过,中央也给地方开了一个后门。3月26日,《2015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预算管理办法》公布于中共财政部网站,给近日议论的沸沸扬扬的债务置换计划做出了个解释。在这种局面下,中共财政部出台万亿地方债务置换计划,是给地方政府解决债务危机救急。
此次债务置换的逻辑是将原来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所借的短期高利息债务,置换成长期的低息债务。因为地方债犹如“癌细胞”一样感染着中国经济体,一些融资平台对接货币流通速度最慢的房地产和建筑行业,还款依赖“借新还旧”的同时,将新债利息越推越高,债务的“肿瘤”不断膨胀,货币流通速度越来越慢,2013年6月的“钱荒”即是这一模式缺陷的集中爆发。
债务危机化解仍需十几年博弈
中共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债券置换本质上是银行与企业的契约行为。换言之,本轮债务重组,是银行与企业就契约价格、期限、违约责任重新约定。去年1月公布的《浙江省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该省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5088亿元,银行占有其中55.68%的债权。
届时,融资平台公司和银行开始谈判,如果谈不拢中共政府就将插手,行政力量将再次生效。而从债券方案置换之初,中共财政部就置身其间,并且中共央行的身影也若隐若现。
首先,中共央行具有经理国库的权力,财政部得与央行会商;其次,《2015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预算管理办法》中写道:专项债券按市场化原则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发行。而二者均是央行下属,没有央行的安排,债券置换就无法发行。
在存量债务置换暂缓危机之后,马洪范、钟伟、曹远征等学者认为,短期内开放垄断行业、引入民资更为根本。马洪范表示,债务危机的最终化解,需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央地博弈。从短期来看,本轮存量债务置换,仍是未了局。
。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