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5年01月05日讯】近三十年来,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直是中国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2014年12月29日的汽车限购,作为一个重要标志,说明中国加快了闭关锁国的步伐。从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到本次限购,中国用36年完成一个循环。中国从逐渐开门再到逐渐关门的过程,也是经济从复苏再度走向崩溃的过程。
改革是开放的前提。1949年后,中国大陆逐渐开始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人们关起门来自己折腾自己。虽然中国的地理形态没有改变,海岸线还那么长,但是中国社会与世界隔离,中国人不知道世界什么样子。在折腾将近30年后,中国经济全面崩溃,新成长起来的青年普遍失业。城市青年开始拒绝上山下乡,农村青年也大都无事可做,整个社会越来越动荡。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中国政府被迫实施改革开放。
所谓改革,就是改变过去压抑社会自身经济运转的模式,让年轻人有事做,人们有饱饭吃。开放则是开始遵守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规则,建立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关系。在符合外界行为预期的情况下,通过让西方人进入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知识和技术,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运转程度。所以,中国政府的既得利益集团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物质享受,开始部分向西方国家交权。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窗口。为了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政府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以吸引港澳台资金,并且积极加快出口。1979年开始筹划建立出口特区,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深圳作为特区之一,从一片农田上开始建设。1981年3月,深圳升级为与广州市同级的副省级市,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楼拔地而起,开发区也快速建设,吸引以港资为主的外资进入大陆。
与此同时,深圳的商业也逐渐形成规模,开发出世界之窗和锦绣中华等微缩景区做为旅游景点。以年轻人为主的群体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深圳,积极投身深圳发展建设。深圳在4个经济特区中脱颖而出,在其它三个特区相对较弱的背景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标杆城市。在中国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中,只有深圳是新兴城市。
当初改革的本意是政治改革。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主要窗口,从建设之初就实施与其它地区不同的政治机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的观念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就是单一的政治计划体制,实施集权的管理模式,国企普遍实施贫困式的平均收入之和大锅饭。胡耀邦是早期深圳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支持深圳打破当时全国政治体制,建立灵活进取的规则体制。这种规则体制在当时被认为属于资本主义的苗。
虽然深圳模式只是共产体制下的一个改良,但是已经与共产体制有了很大的差别。当时,胡耀邦希望通过深圳样板,将政治体制改革推广到全国各地,进而推动中央的政治改革。在深圳体制的支持下,深圳建设者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整个深圳展现出对于中国民众来说不可思议的活力。深圳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创造出深圳速度,对整个中国文化都形成强大冲击。
另外,深圳曾有计划发行深圳特区货币,后来因诸多原因而搁置。货币发行代表着最为大胆的政治变革态度,反映深圳经济特区的体制特点。深圳体制创造出来的活力,与中国其它地区的死气沉沉,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利益集团将改革的内容圈定在经济之内。虽然改革的实质内容是政治改革,但是中国政府利益集团对政治改革充满恐惧,担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所以,邓小平开始将特区定义为出口特区,但是这个命名的自利目的太露骨,后改成经济特区,通过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政治和经济相分离。
短期内,即使只强调经济,深圳的特区性质也给周边造成重大的冲击。为了防止特区对周边的地区的影响,中国政府开始对特区实施隔离。1983年12月,中国政府以维护经济特区秩序为由,沿特区管理线架设铁丝网,将深圳市一分为二,并在进出特区的交通要道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
这种检查站需要检查边防证,既控制特区范围向外扩张,也防止人口大量进入特区。东德建立柏林墙的目的是控制东德人民逃向西德,防止西德的影响力扩散到东德。当时经济特区架设铁丝网,让一般人不能随意进入特区,也是类似的模式。这种态度表明,这些特区并不是所谓的经济特区,而主要是政治特区,试图将特区建设为中国共产经济和港澳台自由经济的中间地带。
在胡耀邦因为资产阶级自由化而下台后,他主推的政治改革在中国政府内部急剧减缓。不过,社会中的学生群体积极要求打破中国政府既得利益系统,也就是推动政治改革。到1980年代末,中国核心利益集团动用武力和宣传,对这样的要求实行镇压,改革的方向停止,中国政府重新开始实施封闭政策。
在改革逆转后,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开始急剧转向,以巩固自身既得利益为主。同时,开始血腥的血汗工厂政策,将大量农村劳动力驱赶到沿海地区做廉价奴工。另外,随着内地国企大范围倒闭,大量技能型劳动力也涌向沿海地区。中国政府通过人民币贬值和成本极低的奴工,吸引为了利润而毫无人性的企业入驻。
在1980-1990年代早期,一些美资企业进入大陆,给大陆的员工开出2000元人民币以上的工资(包括适当的加班)。这个工资超出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数倍,导致当地政府要求美资企业降工资,防止政府人员全都跑到美资企业。
到1990年代中后期血汗工厂普及后,港台企业全面进入大陆,以每月400-500元人民币,工作29-30天,每天12-16个小时的工作,以及极为恶劣的居住和饮食条件,大量生产中低端产品,以极低的成本挤垮任何高工资、福利较好的企业。与此同时中国廉价产品开始涌向世界,挤垮欧美日港台等成本较高的相关产品生产。
在源源不断的廉价奴工供应下,中国血汗工厂生产的产品越多,世界上被挤垮的非血汗工厂也越多,进一步加速中国血汗工厂的扩张。深圳作为血汗工厂的主要出口地,在血汗工厂的支持下,经济规模也持续扩大。深圳在新的环境下,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窗口和血汗工厂的主要代表地区。
血汗工厂与早期改革的经济形态具有关键的不同。在早期改革中,参与到经济建设中的人们,大多数都在积极利用自己的进取活力,通过努力工作和持续提高自身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创造出更多的个人财富。社会处于流动状态,尤其社会财富快速流动。拥有更高知识和技术水平、更有冒险精神的人群,能够得到更快的成长。随着中国进入血汗工厂经济,人们越来越希望依赖对血汗奴工的剥削赚钱。既得利益集团持续巩固自身的利益地位,通过垄断各种税费、各种政府铁公基和一般开支、金融系统、房地产、水电油气等民众必需品的方式赚钱。同时,血汗工厂通过压榨环境和人力,挤垮了大多数其它类型企业。血汗工厂老板同样依赖中国政府体制,属于中国政府体制的利益延伸。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赚钱的方式已经显著不同,体制内的掌权者赚大钱,血汗工厂老板获得小利。获利的人群不需要发展强化自身的综合知识技能,不需要积极进取和冒险;而需要跟随体制的利益目标,通过各种方式榨取民众的血汗,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和地位。(待续)
(供稿单位: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