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尚一專欄】深圳:正在關閉的中國之窗(上)

 2015-01-05 11:5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看中國2015年01月05日訊】近三十年來,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一直是中國對外的一個重要窗口。2014年12月29日的汽車限購,作為一個重要標誌,說明中國加快了閉關鎖國的步伐。從1978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到本次限購,中國用36年完成一個循環。中國從逐漸開門再到逐漸關門的過程,也是經濟從復甦再度走向崩潰的過程。

改革是開放的前提。1949年後,中國大陸逐漸開始實施閉關鎖國的政策,人們關起門來自己折騰自己。雖然中國的地理形態沒有改變,海岸線還那麼長,但是中國社會與世界隔離,中國人不知道世界什麼樣子。在折騰將近30年後,中國經濟全面崩潰,新成長起來的青年普遍失業。城市青年開始拒絕上山下鄉,農村青年也大都無事可做,整個社會越來越動盪。為了保住既得利益,中國政府被迫實施改革開放。

所謂改革,就是改變過去壓抑社會自身經濟運轉的模式,讓年輕人有事做,人們有飽飯吃。開放則是開始遵守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的規則,建立與這些國家的經濟關係。在符合外界行為預期的情況下,通過讓西方人進入中國,引進西方先進知識和技術,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經濟運轉程度。所以,中國政府的既得利益集團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物質享受,開始部分向西方國家交權。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主要窗口。為了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政府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4個經濟特區,以吸引港澳台資金,並且積極加快出口。1979年開始籌劃建立出口特區,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批准設立經濟特區。深圳作為特區之一,從一片農田上開始建設。1981年3月,深圳升級為與廣州市同級的副省級市,經濟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樓拔地而起,開發區也快速建設,吸引以港資為主的外資進入大陸。

與此同時,深圳的商業也逐漸形成規模,開發出世界之窗和錦繡中華等微縮景區做為旅遊景點。以年輕人為主的群體從四面八方彙集到深圳,積極投身深圳發展建設。深圳在4個經濟特區中脫穎而出,在其它三個特區相對較弱的背景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標桿城市。在中國的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中,只有深圳是新興城市。

當初改革的本意是政治改革。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主要窗口,從建設之初就實施與其它地區不同的政治機制。在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的觀念是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也就是單一的政治計畫體制,實施集權的管理模式,國企普遍實施貧困式的平均收入之和大鍋飯。胡耀邦是早期深圳發展的主要推動者,支持深圳打破當時全國政治體制,建立靈活進取的規則體制。這種規則體制在當時被認為屬於資本主義的苗。

雖然深圳模式只是共產體制下的一個改良,但是已經與共產體制有了很大的差別。當時,胡耀邦希望通過深圳樣板,將政治體制改革推廣到全國各地,進而推動中央的政治改革。在深圳體制的支持下,深圳建設者的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整個深圳展現出對於中國民眾來說不可思議的活力。深圳喊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創造出深圳速度,對整個中國文化都形成強大衝擊。

另外,深圳曾有計畫發行深圳特區貨幣,後來因諸多原因而擱置。貨幣發行代表著最為大膽的政治變革態度,反映深圳經濟特區的體制特點。深圳體制創造出來的活力,與中國其它地區的死氣沉沉,形成鮮明的對比。

中國利益集團將改革的內容圈定在經濟之內。雖然改革的實質內容是政治改革,但是中國政府利益集團對政治改革充滿恐懼,擔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所以,鄧小平開始將特區定義為出口特區,但是這個命名的自利目的太露骨,後改成經濟特區,通過這樣的方式表現出政治和經濟相分離。

短期內,即使只強調經濟,深圳的特區性質也給周邊造成重大的衝擊。為了防止特區對周邊的地區的影響,中國政府開始對特區實施隔離。1983年12月,中國政府以維護經濟特區秩序為由,沿特區管理線架設鐵絲網,將深圳市一分為二,並在進出特區的交通要道設立深圳經濟特區檢查站。

這種檢查站需要檢查邊防證,既控制特區範圍向外擴張,也防止人口大量進入特區。東德建立柏林牆的目的是控制東德人民逃向西德,防止西德的影響力擴散到東德。當時經濟特區架設鐵絲網,讓一般人不能隨意進入特區,也是類似的模式。這種態度表明,這些特區並不是所謂的經濟特區,而主要是政治特區,試圖將特區建設為中國共產經濟和港澳臺自由經濟的中間地帶。

在胡耀邦因為資產階級自由化而下臺後,他主推的政治改革在中國政府內部急劇減緩。不過,社會中的學生群體積極要求打破中國政府既得利益系統,也就是推動政治改革。到1980年代末,中國核心利益集團動用武力和宣傳,對這樣的要求實行鎮壓,改革的方向停止,中國政府重新開始實施封閉政策。  

在改革逆轉後,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從199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開始急劇轉向,以鞏固自身既得利益為主。同時,開始血腥的血汗工廠政策,將大量農村勞動力驅趕到沿海地區做廉價奴工。另外,隨著內地國企大範圍倒閉,大量技能型勞動力也湧向沿海地區。中國政府通過人民幣貶值和成本極低的奴工,吸引為了利潤而毫無人性的企業入駐。

在1980-1990年代早期,一些美資企業進入大陸,給大陸的員工開出2000元人民幣以上的工資(包括適當的加班)。這個工資超出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的數倍,導致當地政府要求美資企業降工資,防止政府人員全都跑到美資企業。

到1990年代中後期血汗工廠普及後,港台企業全面進入大陸,以每月400-500元人民幣,工作29-30天,每天12-16個小時的工作,以及極為惡劣的居住和飲食條件,大量生產中低端產品,以極低的成本擠垮任何高工資、福利較好的企業。與此同時中國廉價產品開始湧向世界,擠垮歐美日港臺等成本較高的相關產品生產。

在源源不斷的廉價奴工供應下,中國血汗工廠生產的產品越多,世界上被擠垮的非血汗工廠也越多,進一步加速中國血汗工廠的擴張。深圳作為血汗工廠的主要出口地,在血汗工廠的支持下,經濟規模也持續擴大。深圳在新的環境下,成為中國經濟的新窗口和血汗工廠的主要代表地區。

血汗工廠與早期改革的經濟形態具有關鍵的不同。在早期改革中,參與到經濟建設中的人們,大多數都在積極利用自己的進取活力,通過努力工作和持續提高自身的綜合知識和技能,創造出更多的個人財富。社會處於流動狀態,尤其社會財富快速流動。擁有更高知識和技術水平、更有冒險精神的人群,能夠得到更快的成長。隨著中國進入血汗工廠經濟,人們越來越希望依賴對血汗奴工的剝削賺錢。既得利益集團持續鞏固自身的利益地位,通過壟斷各種稅費、各種政府鐵公基和一般開支、金融系統、房地產、水電油氣等民眾必需品的方式賺錢。同時,血汗工廠通過壓榨環境和人力,擠垮了大多數其它類型企業。血汗工廠老闆同樣依賴中國政府體制,屬於中國政府體制的利益延伸。

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賺錢的方式已經顯著不同,體制內的掌權者賺大錢,血汗工廠老闆獲得小利。獲利的人群不需要發展強化自身的綜合知識技能,不需要積極進取和冒險;而需要跟隨體制的利益目標,通過各種方式榨取民眾的血汗,才能獲得相應的收益和地位。(待續)

(供稿單位: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首發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