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书香墨韵的文房清供(组图)

 2014-09-16 07: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文房清供是笔耕丹青的必要条件,悠悠历史长达千年。所谓“供”,即供奉,自然是圣洁高贵之物;所谓“清”,可以是清雅不俗,可以是清逸不浊,也可以是清心寡欲。所以,文房清供,其本来含义是文人书房中那些表达文人高雅气息与悠然古意的物品。

文房清供也可称文玩或清玩,它是在中国传统的文房笔墨纸砚四宝基础上,派生出的辅助用具,是书案上清雅的实用陈设品。包括有笔筒、笔插、笔匣、笔掭、笔洗;墨盒、墨床、水注、水丞;镇纸、臂搁、裁刀;砚滴、砚屏、印章、印盒、帖架、文具箱等,可谓包罗万象、琳琅满目,已远远超出了其实用价值,而更多的为赏鉴之途。文人对其追捧,更多是在诉求一种致精的生活方式,一种古雅的生活态度,一种闲隐的生活追求。古人云: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种燕闲清赏之态!文房清供作为文化遗产,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的人文历史提供丰富的佐证,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古代文人雅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世界。


吴之璠款竹雕笔筒

笔筒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一般呈圆筒状,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文震亨《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屠隆的《文房器具笺》笔筒条日:“(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坐为雅,余不入品。”传世笔筒中,竹木牙等材料制成的笔筒明末很多,可以认定万历年间的亦不在少数,然瓷制笔筒万历年间的几乎不见,唯崇祯一朝大量出现,且精美无比。入清以后,笔筒材质更加丰富,瓷制品种骤增,应有尽有,至康熙时期达到了高潮。我们现在看到的木制笔筒大多为明代中晚期以后,嘉定派竹刻将传统诗文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之中,开启了文人竹刻艺术的大门。朱氏祖孙三代朱鹤、朱缨、朱稚征都是明代杰出的竹刻家,共镶竹刻技艺奠基之功而名垂青史,其中朱鹤被尊为嘉定派创派始祖。


巧雕“松鼠葡萄”玉笔添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笔掭自宋代面世时起,器形就以小浅碟状为主,一掌可握,造型多为片形、树叶形或荷叶形,方便毛笔匀沾墨汁。明代的笔掭基本上沿袭宋代形制,制作多为名贵材质或名工之作,造型式样都很精美。明代晚期,笔掭已是文房常设用品,官窑和民窑都大量烧制,不同器形和材质的笔掭,彰显着使用者的品位喜好与艺术趣味。到清代,随着墨盒的兴起,笔掭的实用性进一步下降,更多是作为赏玩的文房雅物出现在文人的书斋案头,造型图案上也是极尽巧思,制作时十分注重细节,务求典雅,意取吉祥,从根本上迎合人们观览赏玩的审美情趣。


清 竹雕陋室铭臂搁

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臂搁这种文房用具,今人能够了解其用途的已经不多了,但在旧时,它却是书房中的必备。臂搁的材质很多,有竹子、黄杨木、紫檀、紫砂、红木、象牙等材料,其中以竹子的最为常见。宋人林洪在《文房图赞》一书中给臂搁起了一个有姓有名的称呼“竺可冯”:竺秘阁字可冯,号无弦居士”。“冯”是“凭”的古字,“凭”意为依着、靠着。此竹可凭,清楚点出了此物的用途和功能。在众多的书房清供中,臂搁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刻制题材有取座右铭为警策,有刻诗画以为欣赏,有刻亲友赠言以为留念,也正是因为这些图案、题字、书法,才使一块原本貌不惊人的臂搁,产生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华丽转身。从这些泛红烁紫的臂搁中,我们可以遥想当年文友相聚时的翰墨书香,吟诗作画的雅兴,他们或妙品诗文,或指点画卷,这其中所营造的氛围和闲情逸趣,足使人浣尽离愁,倦读离骚。


清中期沉香木山形笔架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做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南北朝时就已有笔架的记载,但传世品还不曾发现。唐代笔架流传下来的极为罕见,但从文献来看,此时的笔架已经成为文房的常设之物。宋代笔架传世品和出土物较多,其形多为山形。到了明代,笔架成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其材质更加多样,不但有珊瑚、玛瑙、水晶,还有瓷、玉、木等。瓷笔架在明清之际最为普遍,样式也更为丰富,质精形美。尤其是在明代中晚期,瓷质笔架迅速发展,形状各异,除实用之外,可供把玩。玉质笔架也较为常见,材质有青玉、白玉等,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更追求观赏性,雕工精湛。


哥窑笔洗

笔洗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传世的笔洗中,有很多是艺术珍品。笔洗的形状基本上以钵和盂为主,因为便于盛水。以最为常见的陶瓷材质的笔洗来说,有罄口圆肚洗,四卷荷叶洗,官、哥元洗,葵花洗,卷口帘段洗,缝环洗等。其中,又以粉清纹片朗者最为名贵,像百折洗、菊花瓣洗,龙泉双鱼洗,梅花洗、涤环洗和柳斗元洗等。可见,笔洗虽然不在文房器物中占据主要位置,可也因为其精巧雅致也是不可多得之物。笔洗材料也有很多种,瓷的、玉的、玛瑙的、珐琅的、象牙的、犀牛角的等等,都是很名贵的。不过,现在流传下来的笔洗之中,最常见的还是瓷笔洗。最早的笔洗见于西晋时,不过典雅的笔洗还是出自宋朝,尤其是宋朝五大名窑烧出来的笔洗,朴素而不失厚重,文雅而不失庄重,实属不可多得的珍品。明朝时已经开始用铜打造笔洗,清朝的时候返璞归真,又开始仿制五大名窑的瓷笔洗。


铜瑞兽砚滴

砚滴也叫水滴、水注,是古人研墨时的注水器,历代文人案头必备品。古人研墨因砚池小,用水壶往砚池里滴水,往往很难控制水流量,于是就改进发明了研墨时滴水的器具。砚滴和水壶相同之处是都是用来盛水和注水,不同的是砚滴无盖,一手指或按或放进水口即能自如控制出水口流水量。尽管自古以来的砚滴形式多样,千姿百态,器形有方、圆、立瓜、卧瓜、双桃、莲房、蒂叶、茄壶、牧童、罗汉骑兽、双鸳卧牛飞蟾诸式,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状。砚滴中的水注类,因其有流故不需要取水的小勺,而水丞则需和小勺配合使用,但目前民间传世的水丞很少能见到原配的小勺,这也许就是收藏中的缺憾美吧!


清祁阳石幽谷兰香小砚屏

砚屏是摆设的观赏性小型屏风,故江南又称台屏。关于砚屏的作用有很多说法,一说是放在砚台的前面用于遮挡风吹,防止研磨的墨汁干涸。还有一说是古人坐在书桌前读书写字,砚台里的墨汁折射日光或烛光,容易晃眼,所以要用一块小屏风障蔽,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后来随着时移世变,砚屏的功能性也逐渐模糊,最后转化成为了一种专门用于摆设观赏的工艺品。砚屏通常是用木头或竹子做成框架,镶嵌云母石、大理石一类带有纹理的美石,或者用石头或竹木的底板,在上面雕刻出人物、山水、花鸟、风景等传统题材图案,然后镶嵌在框架座内,便成为文房珍物,它与宋人的石癖自然密切相关,而追求绘画的水墨韵味也是形成这种欣赏趣向的原因之一。

来源:江南时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