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饭局文化”算哪门子文化
【看中国2014年02月13日讯】关于饭局中的门道,媒体此前都议论过不少,最新一期《廉政瞭望》杂志从政治的角度,再次把目光盯向官场饭局。报道称,十八大之后,这些官场饭局明显减少了,但在饭桌上,依然要讲政治,讲饭局学问。比方说,主客到达时若还没上菜,便是大忌;一块桌布也会有非同寻常意义,其色彩可用于区分“次序高低”。
吃饭本是件愉快的事情,但是“饭”一旦和“局”扯上关系,往往会让人觉得沉重。文化和学问,也是让人愉快的事情,但是许多好事者将官场饭局也说成是文化和学问,这使得那些远离官场的学者和大师就显得很没文化了。
关于官场饭局,确实衍生出许多门道。譬如,宴席时间通常都是摆设,被请的领导基本都是要迟到的,一般来说,科长会迟到十来分钟,处长则会迟到半个小时,官位与迟到的时间成正比。此外还有人们早就耳熟能详的一些顺口溜,也能说明官场饭局有“文化”:“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酒场就是战场,酒风就是作风,酒量就是胆量,酒瓶就是水平。”
看看,纳税人供养的一帮人,琢磨出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这哪是什么文化,分明都是糟粕;也根本不能叫讲政治,而完全是违反政治伦理的。显而易见,这样的饭局不可能培养出政治家,美食家倒是可以培养不少。当然,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许多官员来说,饭局确实事关个人政治前途,是一门“政治学”。而对于许多商人来说,融入官场饭局,则事关其钱途,饭局就成了“政治经济学”。通过饭局拿到批文,甚至获得某种政治待遇,是许多商人特别憧憬的事儿。
说起来,官员晋升,商人拿批文,都是法律范畴的事情。只要依法行政,遵守程序,什么“饭局文化”、“饭局经济学”,通通都是浮云。有地方政府曾打出标语“接待就是生产力”;有人曾著书,名曰《饭局就是生产力》;而我则想说:让官场“饭局文化”歇菜,才是生产力。
一起来算算账:2012年两会,九三学社中央提案指出,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达3000亿元。按平均每个饭局花费1000元计,每年大约有3亿个公款饭局。难怪有调查说,部分官员有七成时间在吃喝。《半月谈》杂志曾报道说,一位县委书记“一晚上吃四五顿饭是常有的事情”;西部某县接待办主任“一天晚上赶了8个饭局,回到家里还得煮面条。”至于饭局上醉死在的官员,我们更是时有所闻。想想看,每年3000亿元吃喝费用会创造多大生产力?能解决多少民生难题?如果大幅度削减这些饭局,又将使多少官员从饭局中解放出来,创造更大的生产力?这样算账,才真正符合经济学。
眼下,中央八项规定还在持续发力,公款吃喝之风有所收敛。不少公职人员都说,没了吃喝负担,轻松了不少。当然,要说所谓的“饭局文化”从此歇菜,为时尚早,归根到底,还是要让法律能随时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