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01月20日讯】记得小时候每年一到冬至,母亲就开始“数九”了: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冻,八九雁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数九”一开始,离过年也就不远了,我们小孩子更是开始天天盼着过年,尤其是过了腊八,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到处都是熙熙攘攘办年货的人群。小孩子们高兴地唱起了过年的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拜个年,一年一年保平安。”
其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的,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最为重要。在过年期间,人们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尘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丰富多彩,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大人们老早就开始办年货,腊八粥是一定要吃的,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吃灶糖,小时候的灶糖那真是人间美食,甜甜的、脆脆的,吃一口美一天。就连打扫屋子,贴春联,都充满了喜庆的味道,更不用说蒸馒头,包饺子了......记得外婆家还供了香案,就是过年临时设的天地桌,听大人们讲,这是过年专门为接神送神而设置的桌子,因为过年要接一次神还要送一次神,供桌上还放了很多好吃的供品,大人们还要进行磕头的仪式。
大年三十要贴对联、贴门神,驱邪避鬼,保佑一家人平安过年,一年顺利。大人在贴门神时,孩子会唱道: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忙逃跑。”
很多人家过年还要贴窗花、年画,窗花、年画的内容新颖,寄予了人们吉祥美好的愿望。在这方面也有童谣唱道:
“公鸡闹白菜,公婆有担待。蝙蝠落窗根,五福齐临门。荷花盖金鱼,年年庆有余。蝉蝉吹笙笙,儿女早成人。八仙过海四季景,葡萄百子七星明。荷鹤二仙鹿鹤顺,喜鹊登梅喜盈门。神龟寿来夺桃红,寿兰竹菊护花神。四季如意牡丹根,佛手莲花贵堂生。”
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后,个个换上新衣服,也是辞旧迎新之意。有这样一句顺口溜: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傻闺女请女婿,小外孙也跟去。笑呀笑,唱呀唱,闹呀闹,跳呀跳,新年要来到。闺女要花戴,男孩要放炮,小闺女吓一跳,快快逃,炮伤人不得了。老奶奶说:女孩可爱手头巧,男孩上房爱爬高,老爷爷过年要戴皮毡帽,老奶奶过年要穿花棉袄,小闺女过年戴红花好,小男孩手扬香火去放炮。过年平安要走顺道,老老少少欢乐度逍遥。”
小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新袜子、新鞋子,手里拿着各式小灯笼,走街串巷,和小伙伴们玩的不亦乐乎,唱着跳着:
“新年到,放鞭炮,
辟辟啪啪真热闹。
穿新衣,戴新帽;
耍龙灯,踩高跷,
包饺子,蒸年糕,
奶奶笑得直揉眼,
爷爷乐得胡子翘。”
三十夜,不少人“守岁”,彻夜不眠,直至初一降临。初一一大早,按照时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过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接着晚辈给长辈叩头、行礼、祝贺“添福添寿”,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这会儿的童谣就会唱道:
“大年初一就是好,老老少少起得早。穿新衣,戴新帽,烘年火,放鞭炮。烤罢年火往家跑,拜罢年来兴致高。一拜爷爷福寿高,二拜奶奶永不老,三拜爹爹身体好。全家老少都拜了,欢欢喜喜吃年糕。”
“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有的孩子要说:“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平常家里管得严,唯独过年这几天,大人不管束了,孩子们可以尽情地玩耍。
大人和孩子们都是如此欢天喜地,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看电视、玩电脑和打麻将之类的活动,但是热热闹闹的传统节目更是让人一生难忘,放鞭炮,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人人都参与其中,个个乐得合不拢嘴,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遗憾的是,对现在的孩子来说,那真是太遥远、太陌生了,真不知道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留给他们的年节的美好回忆又会是什么呢?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