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厕所开放,人民喜大普奔?(图)

【看中国2013年12月29日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长期以来,公众对政府机关留下了这样的吐槽。

本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仆的宗旨,推进依法行政、权力运行公开、提供高效服务是当下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但机关普遍武警把守、大门紧闭、畏民如虎,平时人民想见公仆一面都难,机关竟成为横亘在干群之间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很多不理解甚至官民对立情绪由此埋下了伏笔。

最近,辽宁阜新政府部门及沿街企事业单位向市民免费开放内部厕所,为百姓打开了“方便”之门,受到群众好评,并受到人民日报表扬。

虽然百姓亲密接触机关运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毕竟机关的厕所开始学习麦当劳、肯德基,向公众敞开大门,至少迈出了内部资源向公共资源转化的第一步,是顺应民意之举。

其实,此前广东、河南、山东等地机关单位的厕所已有开放,也没见机关秩序大乱,这充分证明:多数群众还是讲理守法的,不会借助上厕所闯进机关内部上访,扰乱正常工作秩序,为今后更深层更全面开放打下了良好基础。

开放厕所首先基于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相关公共设施即使快马加鞭地建设,许多地区依旧出现了严重供需矛盾,如厕难便成为一个突出民生问题。拥有特殊地位的机关长期以来将本应属于公共资源的厕所内部化,形成了一个相对便捷、优越的独立空间,也加深了干群之间的心理隔阂。

不仅仅是厕所,机关内部的食堂、图书馆、体育设施、停车场都是花纳税人的银子所建,条件都普遍优越,在当下公共资源紧缺的状态下,都应该步厕所后尘,尽快向公众开放,成为当下走群众路线、密切干群关系的民生工程。

不少机关会有如下顾虑:比如安全问题、正常工作秩序、影响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进而增加支出等等,不容否认,这样的挑战是现实的、理性的。但相较之下好处也相当明显:比如有效缓解城市公共资源紧张——中国行政机构庞大,占有的各类资源位列全球前列,一旦开放,作用显著;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开放能有效地拉近权力机关和公众之间的距离,促进相互信任和理解,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乃至幸福感。所谓厕所虽小,开放却意义重大。

在西方,只要是政府管理的公共机构,哪怕是最高权力机关,正常情况下都会向公众部分开放,不少国家的权力机关如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美国的国会山、韩国的青瓦台都是著名景点,我甚至在布拉格参观捷克总统府时,与其领导人隔着一个不大的广场相望,令人印象深刻。一个人民政府,面对人民,应该比西方国家更充分的自信和宽广的胸怀。

在中国,当一些久闭大门的政府大院作为休闲广场对外开放后,吃罢晚饭,遛弯的、竞走的、带小孩的、跳广场舞的……官民擦肩而过,相互点头示意,颇有和谐社会、平等共享发展成果的意味。只可惜,这样的场景目前还不多见。比如北京乃至中央国家机关看门大爷依旧是百姓面前威严的官爷,令人望而却步。

更重要的是,政府开放厕所等公共设施只是扮演这轮行政体制改革的序曲。在公民意识逐步觉醒、参与公共事务热情高涨的今天,政府机构更关键的开放在于决策能更民主公开,权力运行更充分接受社会监督,官员选拔任命及政绩考核更多倾听民意,尤其是每年的预算账本能真正经得起公众拷问,否则,建立现代高效的服务型政府、重建官民信任、凝聚改革共识都无异于纸上谈兵。

因此,机关开放厕所只是一个政府直面公众良好的开始。而实现官员选拔任用、权力透明运行、社会监督顺畅,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将权力装到法治的笼子里,使人民公仆真正回归本位,这则有赖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彻底完善国家治理结构。

希望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机关开放的不仅仅是厕所,而是权力本身。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石述思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