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劳工节变劳动节 8小时变12小时(组图)

 2013-11-20 10:3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看中国2013年11月20日讯】1865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6万名工人为抗议资本家拒不执行此前工人经过长期抗争、最后经国会制定的工作八小时的法律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工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工人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透过上述一段话,“五一国际劳工节究竟是纪念什么的”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那么,纪念它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且看当时芝加哥罢工工人中流行的一首“八小时之歌”: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厂,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八小时之歌》

“八小时之歌”用十分简洁的语言告诉了人们:上帝赋予人人平等的权利(天赋人权)。如果有人侵犯了你权利和权益,你必须通过坚决、勇敢、有效的抗争夺回!而后人纪念“五一国际劳工节”,既为了警醒人们记住、珍惜前人浴血奋战争来的权利,也旨在呼吁全社会要时刻关注、保护劳工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和谐安定——我想,这就是纪念“五一”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然而,不知是啥原因,“五一国际劳工节”在中国变成“五一国际劳动节”了。既然是“劳动节”而不是“劳工节”,一切便顺理成章:每到“五一”节,习惯了宏大叙事的主旋律媒体对“八小时工作制”、“权利”、“权益”这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一律搁下,而是用高昂、亢奋的语言,用赞美、歌颂党和伟大领袖的词汇,反复赞美、歌颂劳动和劳动者:“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让生活更美好,让劳动者更美丽”;“劳动者最伟大,劳动者最光荣、劳动者最崇高”……等等。

赞美、歌颂了劳动和劳改者之后,便要赞美、歌颂国家了——或是记者来到工人的新住宅,问“是何时搬入新居的?”;或是工会干部陪着首长同志来到一个老退休工人家,送上节日慰问品之后,便亲切了解退休后的幸福生活,走时还不忘问:“有困难没?”……当然,电视镜头前也会出现工人弟兄诸如“上班路上经常遭遇交通堵塞”、“儿女上学较远”一类的牢骚。总之,中国工人阶级的幸福是主流,问题和烦恼是微不足道的。

几十年间,主旋律都是用上述方式纪念“五一”的。

话到这里,便勾起了太多回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明白:三十五年前,“五一”曾是中国最隆重的政治节日。每到“五一”节,电台和报纸总是出现这样的新闻: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的各大景点、公园和主要街道,白天鲜花盛开,晚上焰火璀璨,工人阶级们载歌载舞,与党和国家领袖们,还有那位流亡的国王和美丽的王后,一起庆祝自己的光辉节日。……

每当听到、看到这些消息,咱心里总是很是羡慕:工人老大哥们多幸福啊,“五一”节竟与伟大领袖们一同欢度节日。乡下人呢?就是春节也不见公社书记、大队书记与贫下中农一起“欢度节日”的。这还不算,记得有一年的大年初一,大队书记忘记了贫下中农因为春节每人只分配二两猪肉而怨声载道,一大早便拿起广播筒在大队部吆喝,要全体革命社员去修水利积肥,说“要用实际行动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革命化的春节”让村里的贫下中农革命情绪很受伤。也让咱很想不开:既然是“五一”是“劳动节”,为何工人阶级有假放,有猪肉白面白糖等令人垂涎的东西派发,作为工人阶级“同盟军”的贫下中农却一无所有?甚至大年初一也要去修水利?

有很久一段时间,工人在我心目中成了“幸福”的同义词。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咱慢慢发现:工人老大哥们其实并不像咱想象的那样“幸福”:在毛泽东时代,咱们公社集镇附近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县国营陶瓷厂,四五百号工人。赶集时,咱与村里的孩子们总会怀着好奇心去陶瓷厂瞧瞧。不瞧则罢,瞧了便有点吃惊:因为咱发现这些在车间劳作的工人老大哥们脸上都是斑斑点点的泥巴,一个个面无表情在紧张忙碌,全无幸福的神态;去他们住的地方一瞧更晕:木架上下床,几十号人睡在一间十分简陋的工棚里。工棚室内很窄的空地上悬着一根铁线,上面挂满了大裤衩、背心和工作服。床底下塞满了未得及洗的脏衣服和生活用具,室内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汗臭味……简直与生产队的牛棚一般!

后来听知情者说:为了“多快好省地建高社会主义”,为了响应“多产一只碗,就是为世界革命多作一份贡献”的伟大号召,陶瓷厂的工人们经常通宵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常常超过十二小时。而八小时之外的加班时间是纯为“为世界革命作贡献”的——因为那时“奖金挂帅,物质刺激”是严重违背毛泽东革命路线的,没有任何单位敢弄这个。

尽管工人老大哥的生活虽不像咱想像的那样“幸福”,但咱仍然羡慕他们:最低工资18元,普通的在35元至40元间。有些老工人高达五十多元。需知,当时咱村里的贫下中农们每天所得仅0.3元左右。因此,也就怪不得那时各村最漂亮的姑娘们宁愿嫁给陶瓷厂模样长得比不上潘长江的工人,也不肯嫁给长得王心刚一般的农村小伙。

所以,那时咱的第一大人生理想就是上大学,将来解放美国解放全人类后带领“土改工作队”到世界各地搞“土改”。第二大理想就是能成为穿中山装、兜上插两支笔的公社干部。第三大理想呢?就是希望去县陶瓷厂工人。

邓小平时代开启,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了。一个“包产到户”,让中国的贫下中农一年之间不再挨饿。“白云”、“黑土”为代表的农民兄弟也因此对国家感激涕零起来。形势大好,不是小好。有一段时间咱认为: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兄弟们,这时应当更“领导阶级”了吧?

然而随着时间的再推移,咱很是吃惊地发现:“改革开放”之后,更“领导阶级”的,是在“三桶油”、电力、电信、移动一类大型垄断企业上班的工人老大们。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民营企业呢?由于党的好政策尽给了“三桶油”他们,再加上中国式恶性竞争,只好逼工人加班加点维持企业的生存。工人弟兄们呢?在下岗的可怕后果面前,也只能发扬“革命加拼命”的优良传统了。

而数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兄弟,说来就更伤心:近年,笔者走访了农民工最密集了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市的许多工厂、企业、商场,发现这些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工人工资竟然与1990年之时的水平相当——八小时之内,普通工资在1500元至2000元之间。有些按件计酬的工厂,工人的工资经常可达3000到4000元之间,但每天必须工作12小时以上。几乎没有任何节假日。而有些制衣厂在冬天时,加班时间常常达到五小时以上。一个月下来能拿到4000-5000元。然而春节一过则常常断货,这时则没有任何报酬。老板只负责供应三餐伙食。

总之,21世纪的中国,除了“三桶油”他们外,对大多工人而言,尤其是数亿农民工而言,八小时工作制依旧是个美丽的传说。而党政干部、教师和“国有”垄断企业员工所享受的双休制和无所不包的劳保福利,更是一个比共产主义天堂还遥远的东西。

这时或者有人会讥笑说:你说的那些不属“工人阶级”,怎能将他们与“领导阶级”们相提并论?

这讥笑并非没有道理:虽然一百多年前涌进上海滩工棚的农民工眨眼成了“工人阶级”。并成为我党领导下的大罢工和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但,毕竟此时不比往日了。如果现行的“基本国策”如果不改变,农民工将永远是农民工!八小时、双休日的待遇,就只能寄托在儿子或孙子们身上了。

总之,“五一国际劳工节”成了“五一国际劳动节”后,其属性也就只能与中国特色连轨,而不能与走邪路的国家接轨了。维护劳工权益的节日,也就成了歌颂劳动光荣、歌颂劳动使人更美丽、歌颂中共大恩大德的节日。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过去,没有人感到有什么不妥。现在人们发现其中奥秘了,也能在网上骂上几句——也只能骂上几句了。

然而,到了近年,《人民日报》开始不满意于工人阶级只扮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力军”角色,而要《做改革发展稳定的主力军》了!请看去年“五一”《人民日报》的社论:

“今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巩固和发展“十二五”时期开局良好的势头,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工人阶级肩负着光荣使命。做改革发展稳定的主力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创造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是全国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的重要责任。”

从“革命的领导阶级”,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力军”,再到“改革发展稳定的主力军”,21世纪的中国,工人兄弟们肩上的革命担子更沉重了。既然如此,“八小时之歌”只能改为“十小时之歌”或“十二小时之歌”了!

好在“咱们工人有力量!”

(本文略有删改)

来源:作者博客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