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1月20日訊】1865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6萬名工人為抗議資本家拒不執行此前工人經過長期抗爭、最後經國會制定的工作八小時的法律而舉行大罷工……經過艱苦的流血鬥爭,終於獲得了勝利。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7月第二國際宣布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工節」。這一決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的工人階級率先走向街頭,舉行盛大的示威遊行與集會,爭取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工人都要集會遊行,以示慶祝。
透過上述一段話,「五一國際勞工節究竟是紀念什麼的」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了。那麼,紀念它的目的和意義又是什麼?且看當時芝加哥罷工工人中流行的一首「八小時之歌」:
「我們要把世界變個樣,我們厭倦了白白的辛勞,光得到僅能餬口的工餉,從沒有時間讓我們去思考。我們要聞聞花香,我們要晒晒太陽,我們相信:上帝只允許八小時工作日。我們從船塢、車間和工廠,召集了我們的隊伍,爭取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歸自己!」《八小時之歌》
「八小時之歌」用十分簡潔的語言告訴了人們:上帝賦予人人平等的權利(天賦人權)。如果有人侵犯了你權利和權益,你必須通過堅決、勇敢、有效的抗爭奪回!而後人紀念「五一國際勞工節」,既為了警醒人們記住、珍惜前人浴血奮戰爭來的權利,也旨在呼籲全社會要時刻關注、保護勞工的合法權益,確保社會和諧安定——我想,這就是紀念「五一」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然而,不知是啥原因,「五一國際勞工節」在中國變成「五一國際勞動節」了。既然是「勞動節」而不是「勞工節」,一切便順理成章:每到「五一」節,習慣了宏大敘事的主旋律媒體對「八小時工作制」、「權利」、「權益」這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一律擱下,而是用高昂、亢奮的語言,用讚美、歌頌黨和偉大領袖的詞彙,反覆讚美、歌頌勞動和勞動者:「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創造了財富,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讓生活更美好,讓勞動者更美麗」;「勞動者最偉大,勞動者最光榮、勞動者最崇高」……等等。
讚美、歌頌了勞動和勞改者之後,便要讚美、歌頌國家了——或是記者來到工人的新住宅,問「是何時搬入新居的?」;或是工會幹部陪著首長同志來到一個老退休工人家,送上節日慰問品之後,便親切瞭解退休後的幸福生活,走時還不忘問:「有困難沒?」……當然,電視鏡頭前也會出現工人弟兄諸如「上班路上經常遭遇交通堵塞」、「兒女上學較遠」一類的牢騷。總之,中國工人階級的幸福是主流,問題和煩惱是微不足道的。
幾十年間,主旋律都是用上述方式紀念「五一」的。
話到這裡,便勾起了太多回憶——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太明白:三十五年前,「五一」曾是中國最隆重的政治節日。每到「五一」節,電臺和報紙總是出現這樣的新聞:北京和全國各大城市的各大景點、公園和主要街道,白天鮮花盛開,晚上焰火璀璨,工人階級們載歌載舞,與黨和國家領袖們,還有那位流亡的國王和美麗的王后,一起慶祝自己的光輝節日。……
每當聽到、看到這些消息,咱心裏總是很是羨慕:工人老大哥們多幸福啊,「五一」節竟與偉大領袖們一同歡度節日。鄉下人呢?就是春節也不見公社書記、大隊書記與貧下中農一起「歡度節日」的。這還不算,記得有一年的大年初一,大隊書記忘記了貧下中農因為春節每人只分配二兩豬肉而怨聲載道,一大早便拿起廣播筒在大隊部吆喝,要全體革命社員去修水利積肥,說「要用實際行動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
「革命化的春節」讓村裡的貧下中農革命情緒很受傷。也讓咱很想不開:既然是「五一」是「勞動節」,為何工人階級有假放,有豬肉白面白糖等令人垂涎的東西派發,作為工人階級「同盟軍」的貧下中農卻一無所有?甚至大年初一也要去修水利?
有很久一段時間,工人在我心目中成了「幸福」的同義詞。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咱慢慢發現:工人老大哥們其實並不像咱想像的那樣「幸福」:在毛澤東時代,咱們公社集鎮附近有一個規模較大的縣國營陶瓷廠,四五百號工人。趕集時,咱與村裡的孩子們總會懷著好奇心去陶瓷廠瞧瞧。不瞧則罷,瞧了便有點吃驚:因為咱發現這些在車間勞作的工人老大哥們臉上都是斑斑點點的泥巴,一個個面無表情在緊張忙碌,全無幸福的神態;去他們住的地方一瞧更暈:木架上下床,幾十號人睡在一間十分簡陋的工棚裡。工棚室內很窄的空地上懸著一根鐵線,上面掛滿了大褲衩、背心和工作服。床底下塞滿了未得及洗的髒衣服和生活用具,室內瀰漫著一股濃烈的汗臭味……簡直與生產隊的牛棚一般!
後來聽知情者說:為了「多快好省地建高社會主義」,為了響應「多產一隻碗,就是為世界革命多作一份貢獻」的偉大號召,陶瓷廠的工人們經常通宵加班加點,工作時間常常超過十二小時。而八小時之外的加班時間是純為「為世界革命作貢獻」的——因為那時「獎金挂帥,物質刺激」是嚴重違背毛澤東革命路線的,沒有任何單位敢弄這個。
儘管工人老大哥的生活雖不像咱想像的那樣「幸福」,但咱仍然羨慕他們:最低工資18元,普通的在35元至40元間。有些老工人高達五十多元。需知,當時咱村裡的貧下中農們每天所得僅0.3元左右。因此,也就怪不得那時各村最漂亮的姑娘們寧願嫁給陶瓷廠模樣長得比不上潘長江的工人,也不肯嫁給長得王心剛一般的農村小夥。
所以,那時咱的第一大人生理想就是上大學,將來解放美國解放全人類後帶領「土改工作隊」到世界各地搞「土改」。第二大理想就是能成為穿中山裝、兜上插兩支筆的公社幹部。第三大理想呢?就是希望去縣陶瓷廠工人。
鄧小平時代開啟,中國人民「意氣風發走進新時代」了。一個「包產到戶」,讓中國的貧下中農一年之間不再挨餓。「白雲」、「黑土」為代表的農民兄弟也因此對國家感激涕零起來。形勢大好,不是小好。有一段時間咱認為:作為「領導階級」的工人兄弟們,這時應當更「領導階級」了吧?
然而隨著時間的再推移,咱很是吃驚地發現:「改革開放」之後,更「領導階級」的,是在「三桶油」、電力、電信、移動一類大型壟斷企業上班的工人老大們。而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的民營企業呢?由於黨的好政策盡給了「三桶油」他們,再加上中國式惡性競爭,只好逼工人加班加點維持企業的生存。工人弟兄們呢?在下崗的可怕後果面前,也只能發揚「革命加拚命」的優良傳統了。
而數億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兄弟,說來就更傷心:近年,筆者走訪了農民工最密集了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市的許多工廠、企業、商場,發現這些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工人工資竟然與1990年之時的水平相當——八小時之內,普通工資在1500元至2000元之間。有些按件計酬的工廠,工人的工資經常可達3000到4000元之間,但每天必須工作12小時以上。幾乎沒有任何節假日。而有些製衣廠在冬天時,加班時間常常達到五小時以上。一個月下來能拿到4000-5000元。然而春節一過則常常斷貨,這時則沒有任何報酬。老闆只負責供應三餐伙食。
總之,21世紀的中國,除了「三桶油」他們外,對大多工人而言,尤其是數億農民工而言,八小時工作制依舊是個美麗的傳說。而黨政幹部、教師和「國有」壟斷企業員工所享受的雙休制和無所不包的勞保福利,更是一個比共產主義天堂還遙遠的東西。
這時或者有人會譏笑說:你說的那些不屬「工人階級」,怎能將他們與「領導階級」們相提並論?
這譏笑並非沒有道理:雖然一百多年前湧進上海灘工棚的農民工眨眼成了「工人階級」。並成為我黨領導下的大罷工和武裝起義的骨幹力量。但,畢竟此時不比往日了。如果現行的「基本國策」如果不改變,農民工將永遠是農民工!八小時、雙休日的待遇,就只能寄託在兒子或孫子們身上了。
總之,「五一國際勞工節」成了「五一國際勞動節」後,其屬性也就只能與中國特色連軌,而不能與走邪路的國家接軌了。維護勞工權益的節日,也就成了歌頌勞動光榮、歌頌勞動使人更美麗、歌頌中共大恩大德的節日。
一字之差,謬之千里。過去,沒有人感到有什麼不妥。現在人們發現其中奧秘了,也能在網上罵上幾句——也只能罵上幾句了。
然而,到了近年,《人民日報》開始不滿意於工人階級只扮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力軍」角色,而要《做改革發展穩定的主力軍》了!請看去年「五一」《人民日報》的社論:
「今年是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的重要一年,我們黨將召開十八大。鞏固和發展「十二五」時期開局良好的勢頭,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工人階級肩負著光榮使命。做改革發展穩定的主力軍,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創造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是全國廣大職工和勞動群眾的重要責任。」
從「革命的領導階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力軍」,再到「改革發展穩定的主力軍」,21世紀的中國,工人兄弟們肩上的革命擔子更沈重了。既然如此,「八小時之歌」只能改為「十小時之歌」或「十二小時之歌」了!
好在「咱們工人有力量!」
(本文略有刪改)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