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为什么古代称军中战友为“袍泽”?(图)

 2013-11-12 16: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看中国2013年11月12日讯】“袍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天官.冢宰》︰“掌王之燕衣服。”汉郑玄注︰“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襗(泽)之属。”清朝孙诒让《正义》:“案泽、襗字通,《诗》笺、《杂记》注及《论语.乡党》皇疏引郑注并以袍泽为亵衣。”

按郑玄笺注,是说掌理君王日常闲居的便服,有头巾、睡衣﹙或说被子﹚、内衣之类的。这里的“袍襗”是指贴身内衣,尚无军中战友之意,而依清朝孙诒让《正义》记载“袍泽为亵衣”,亵衣,即贴身的内衣。

袍泽,开始用来专指“军中的战友”,则源自于《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脩我矛戟,与子偕作。”这首诗主要是表现秦军战士出征前,同仇敌忾的高昂士气。

袍,长衣。如汉朝史游撰《急就篇.卷二》曰︰“袍襦表里曲领裙(裙)。”唐颜师古注:“长衣曰袍,下至足跗。”

另“与子同泽”,东汉郑玄笺︰“襗,亵衣,近污垢。”及宋朝朱熹.集传:“泽,里衣也。以其亲肤,近于垢泽,故谓之泽。”泽,通“襗”,贴身内衣,即汗衫,俗称“汗褟”。因其贴身,近于汗垢,故称之。

古代男子凡穿着袍服,必先穿泽﹙亵衣﹚,再穿袍﹙长衣﹚,再加中衣﹙穿在小衣之外、大衣之内的近身衣物﹚,最后再加礼服。如清朝孙诒让《正义》:“盖凡着袍襺者必内着襗,次着袍,次着中衣,次加礼服为表。”

由此可知,袍、泽都是古代衣服名称。同袍,本义为同穿一件长衣;同泽,本义为同穿一件内衣。当然,能够同穿一件衣服,就表示双方感情深厚,也就是指战士间相亲相爱,故“同袍”、“同泽”都作为军人间的互称。

另“同袍同泽”亦指共穿一件衣服,原是形容军中士兵相互友爱,同仇敌忾,后用来形容军中同事之间患难与共的情谊。因此,后来“袍泽”就合用成为军中战友的代称了,如袍泽故旧、袍泽之谊。

来源:网文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