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一个大陆移民在温哥华的生活

 2013-09-09 02:1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看中国2013年09月09日讯】温哥华漫长的雨季又到了,连绵的阴雨使一切看起来都是阴郁的,也包括心情。这个雨季对我来说格外不同,加拿大疲软的经济导致我所在的公司倒闭,而找到一个新工作也变得如此之难。我只好呆在家里,等待下一次机会。静下心来之后,移民加拿大后的一幕幕又展现在脑海中,经历过的一些事,接触过的一些人都变得格外鲜明。既然无事,不如把这个经历写出来,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初登陆温哥华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一种归属感,我虽然生活于此,但感觉它仍然离我很远,它不属于我。直到一天傍晚,我驾车行驶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里,上没有一个行人,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两边的树木苍翠欲滴,远处的雪山格外清晰。突然间,这个景象似乎唤起了我最深处的记忆,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就像是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一种最深沉的伤感从心底泛起,像被一只手抓住了心头那块最软的肉……从此以后,我不再把自己当成是一个过客,我试着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不是一个长篇小说,而是一系列的人和故事,用一个普通大陆移民的视角把温哥华社会的各个层面展现在大家面前。有些是你了解的,有些恐怕你没有经历过,权当饭后的一个消遣吧。在太平洋的那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这样的生活着。

从Burnaby图书馆说开去

加拿大的各大城市都有比较完善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公民、永久居民及持合法签证的人都可以办理图书借阅证。图书馆规模大小不一,但一般来讲,环境、地理位置都比较优越。一些规模较大的图书馆馆藏丰富,除有数量众多的图书外,还有杂志、报纸、音像资料。办理图书证和借阅图书都是免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保护好藏品并按期归还。图书馆还设有学习区、阅览区,设施完善,尤其是学习区被分割成一个个的小隔间,并配有插座及上网插头,可以自带笔记本电脑上网,对于想学习又苦于没有良好环境的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我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每天都到Burnaby图书馆学习。Burnaby图书馆位于大温哥华地区Burnaby市的中心,交通便利,环境十分优越。更有一个原因,就是它靠近我租住的房子,步行就可以到达。但是去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便没法坚持下去了,因为实在没法适应如此嘈杂的环境,如果比我家里都吵闹的话,我又何必费力去那里学习。本来是一个公共的学习场所,却近乎成了一个娱乐场所,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但我同时又不无伤感的说,这种情况主要归咎于我的同胞――形形色色的华人。请注意,我用的词是“主要”,不是全部,我不敢确定这比例,但绝对在80%以上。

首先,在图书馆门口的草坪上有一群华人中老年妇女(数量在10-20以上),每天早上都旁若无人的在那跳健身操(有时候好像也扭大秧歌)。锻炼身体没有错,却也不至于把录音机开到120分贝吧,刺耳的中国民歌响彻整个图书馆及周围地区。从几点钟开始我不知道,我每天9点钟到图书馆,她们要直到10点钟左右能结束。很多西人都驻足观看,惊为天人。我估计他们从来都没去过中国,没见过这阵势。

每天图书馆开门不久,一楼的报刊、杂志阅览区就变成了青年妇女看孩子的场所,不幸的是大部分还是华人。你也许会问,你怎么知道就不是日本人,韩国人。我只能说,更为不幸的是她们一般都说普通话或广东话。孩子吵闹声,训斥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有时候工作人员会出面劝说一下,但这无济于事。一是人数众多,二是没有什么严厉的处罚措施,她们一点不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

上述两类人如果有时候不在,那也面临第三个严峻挑战。每天都有数量众多的华人小留学生在图书馆的学习区打网络游戏(前面我提到过,图书馆有免费的网络接入系统)。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具有良好的整体协作精神,一个个严肃认真的探讨作战方案。我熟悉的语言再一次在耳边回响。

有时候,电话铃声响起,不出意外的就是这面有人答到:喂,请讲!#$%。。。。。。但比起前面的几种情况,这似乎都不值得一提。最后,我发现我实在没有办法,我服了,再不去了,行不?

后来和我房东(几十年的老移民)提起这个事,他告诉我:在很久以前这种情况是无法想象的,但随着华人的不断涌入,现在越来越严重。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现在很少有西人再去Burnaby图书馆了。回想起来确实如此。他们恐怕也和我一样――服了。这就是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理论在生活中的又一具体体现。但让我比较伤感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为什么是我的同胞?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就想过,这个题材十分敏感,很多人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写这种文章,都会毫不犹豫的给你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我想我只能这样解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优点和缺点,有高素质和低素质的人。华人、西人、印度人、日本人、东欧人、东南亚人都不例外,这是符合辩证法精神的。我在酒吧打工期间,见到了形形色色、不同种族的人。请相信我,有些西人素质低劣到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如果有的朋友感兴趣我可以专门写一篇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我想探讨的只是一个比例的问题,如果一种性格在一类人身上比较突出,或者说这个民族有很高比例的人都具有这一特点,是不是可以把这看成是一种民族性。探讨这方面的着作比较早的有林语堂先生的《吾国吾民》,近一些的有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我决没有和这些大家比肩的意思,只是想就我在海外所见到的一些现象,加以探讨。也许你只有离开了这个群体才能更好的观察。我在国内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从民族性这个角度来反省自己及整个民族。来到加拿大之后,我发现了很多原来所忽视的东西,而且这些特点如此鲜明。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讨论的是不好的一面,也就是常说的劣根性。好的一面我在这里就不说了,表扬与自我表扬不是我这篇文章的主题。想听拜年的话,你就别看了。

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遵守规章制度,缺乏公德心

我想我这样说或许更符合实际情况,不遵守规章制度,缺乏公德心绝不仅仅限于华人,但华人的比例高的惊人。这一逻辑适用于我以下的所有观点。

在加拿大有一种没有红绿灯的十字口,叫做四方停车,也就是说无论哪个方向的来车在十字口前都必须停定,然后根据先来先走的原则,继续行驶。可是总有些右转的车,从停止的车辆旁插到最前边右转,不管前面有多少辆车在按秩序等待。不出意外的话,这类不遵守秩序的人有两种面孔――华人和印度人,客观的说印度人的比例绝不低于华人。华人的这种不遵守秩序的开车风格,直接导致了Richmond市(大温地区华人比例最高的城市)的交通状况在整个大温地区是最混乱的。

在美国、加拿大排队似乎同唿吸一样正常,只要有需要,大家都会自发的去排队,很难见到有人插队。而我的一些同胞却似乎对插队情有独钟。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我见过的插队的人都是华人。在一些大的交通中转站,尤其是上、下班的时间,等车的队伍会排很长。有一次我就在这样的车站倒车,只见一个40岁左右的华人妇女,径直跑到队伍的前面,先是假装看站牌,看了足有10分钟。等到公交车到站之后,大家开始按顺序上车,她又开始用具有浓重中国口音的英语假装询问司机。突然她以难以置信的速度飞到了车上,飘然落座,目不斜视,整个动作一气呵成,难度系数250。整个队伍目瞪口呆,几秒钟之后大家才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我后面的西人小伙恨恨的说:What a bitch!在敬佩这干净利落的同时,我更佩服这种心里素质。我想很多人都会有障碍,绝对不可能做到这样视众生于无物,“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人至贱则无敌”。类似的情况以后还碰到过几回,但没有让我失望,都是,都是华人。

二、热衷于内斗,互相拆台

中国人的内斗恐怕世界闻名,而且这种良好的传统也被完整的带到了海外。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内斗,华人似乎永远不知道团结为何物。有个朋友在一家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上班,经过几年的拼搏做到了部门主管的位置。部门主管有权招收自己部门的员工,有机会他就招聘了一个华人。过了一段时间他被叫到老板的办公室,告知他被解雇了。他非常震惊,也毫无头绪,问老板为什么。老板只是说了一些表面上的理由:什么你已经不适合这个工作了,和其他人相处不融洽了,其他的合伙人对他评价不高等等。他除了离开,毫无办法。后来其他的部门经理告诉他真实的原因:那个他招来的员工,到老板那告他的状,说他在国内大学期间有作弊行为,被学校处分过。西人老板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负责人,对员工的这方面要求非常高,诚信永远是第一位的。虽然这是彻底的谣言,但是老板宁愿相信,因为他认为:告发你的人也是华人,而且是你招收进来的,他所说的肯定是真的。并且老板也无法调查,因为他的大学是在国内读的。无言已对,我想他有生之年再有机会招收员工的话,是绝对不会再招华人了。血泪教训啊。

这种情况绝不罕见,程度不同罢了。我在打工的时候,最能算计我的就是我的同胞。

这种情况导致的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一些薪水较高,条件较好,不需要较强专业背景的工作都被其他族裔的人占据了,鲜有华人面孔。例如出租车、建筑业、通信公司、保安行业,印度人的比例高的惊人。温哥华的华人,除了不工作的(大奶、二奶、留学生),打LABOR工都集中在餐馆、仓库、菜市场、豆腐厂、海鲜厂,干最辛苦的活,拿最低的工资。连打扫卫生都轮不上,打扫卫生的大部分是菲律宾人。少数靠自己奋斗找到专业工作的,一般都是男的搞计算机,女的做会计。

三、缺乏社会责任感,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

美国和加拿大的永久居民一旦加入国籍之后,就有权利参加选举。而且政府鼓励每一个具有选举权的公民行使你自己的权利,同时也是尽一份义务。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各个族裔也逐渐成了各种政治力量争取的目标。而且执政者会在取得权利之后进行利益分配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倾斜,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但具有相当数量的华人,无论怎么游说,也不去投票,拒绝行使自己的权利。慢慢的,很多地方华人群体就被忽视了,因为无论怎么做工作都不会成为他们取得政治地位的因素,那还不如把资源投入到其他方面去。显而易见,在利益分配时,华人群体也同样被忽视了。在北美,华人始终没有形成和人数相匹配的政治力量,也就很少有利于华人的政策出台,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

以上是从大的方面说,还有一种情形也能反映这种情况。在加拿大车祸目击者是有义务自发的协助调查并作证的。但华人自扫门前雪的心理,导致很少有华人去主动协助调查,看见车祸跑的比肇事车辆还快,生怕惹上一点点麻烦。久而久之,西人也不缺心眼儿,只要发现车祸的车主是华人,马上开车走人。社会是以交换为原则的,说白了就是没有一厢情愿的事,你不肯为别人出力,谁替你出力?

四、只看重眼前利益,目光短浅

在加拿大的各大型商场(更类似于国内的步行街)都有Food Court,就是各类小型快餐店集中到一起,方便消费者用餐。由于加拿大是个多元化的国家,所以快餐店的种类十分丰富,当然中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一次一个Food Court开了一家中国北方风味的快餐店,十分难得。我和我妻在这家店开业后没多久就去尝试了一下,味道十分不错,很地道。但加拿大的中国移民还是以南方人为主,所以生意似乎挺冷清。过了不久我们第二次去,点了炒面,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生意不好还是其他原因,面条已经酸了,肉也发臭了,我们才吃了几口,回家就拉了一天的肚子。我没有去找老板要求更换或退掉,也没有和他争论,但这不等于我们傻。我们的选择是再也不去了,而且我相信我的朋友也不会去了。

说句心里话,我很难理解这种人。你难道以为你省下一盘面条几块肉就占了多大便宜吗?你失掉了多少客户?温哥华的华人市场就这么大,而且针对中国北方人的群体就更小,争取的就是回头客。这毕竟不同于在国内火车站边上开饭店,不担心客源,宰一个算一个。如果是我的生意,我肯定对待客户都像我的亲人一样,这可是我的衣食父母啊。我在西人的快餐店、酒吧打过工,他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和华人餐馆绝对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提供变质的食物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你甚至可以以食物不符合你的口味要求更换,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一般老板也都欣然满足客户的要求。

不出所料,给我们变质面条的餐馆不久就倒闭了,把别人当傻子的人,往往自己就是傻子。但我相信,这个老板绝对不会吸取什么教训,他将永远陷在开张――倒闭的循环中。

韩国人印象

大温哥华地区有很多个市,类似于国内城市中的区。温哥华也是其中的一个市,是大温地区最早开发的部分,现在仍然是整个大温地区的中心。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有些新兴城市逐渐发展壮大。例如里士满市、高贵林市、索里市等等。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一些人口众多的族裔都有自己喜欢的聚居城市,中国香港、广东人喜欢居住在里士满市,中国大陆移民偏好伯那比,印度人一般会去索里市,而韩国人在伯那比市的比较多。我就住在伯那比,所以也就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在加拿大的韩国人。

我从小生活在中国北方,而且是中国朝鲜族最多的省份。我的同学朋友中有很多朝鲜族人,相处的十分融洽,从来没有感觉到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纵使发生了什么矛盾也没有上升到民族差异这个高度上去。对他们的认识一般来讲只有这些:他们的咸菜很好吃,冷面物美价廉,男人喜欢喝酒,女人皮肤很白。后来陪着老婆看了很多韩国电视连续剧,印象更是不错,男的一般都彬彬有利、女的美丽温柔、老年人和蔼可亲、少年天真可爱。

来到温哥华之后见到了为数众多的韩国人,彻底颠覆了他们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原来从小认识的中国朝鲜族人还不等于韩国人,韩国电视剧里不是韩国人,谁他妈也不知道是哪里人。

一次,我和我妻乘坐公共汽车去市中心,初次领教到了韩国人的厉害。在我们旁边有一对韩国中年妇女,也许是老年妇女,实际上我没分辨出来。她们硕大而扁平的脸上搽着厚厚的一层粉,厚度不好估计,但很像石膏硬化后形成的一个壳,感觉随时有掉下几块的危险。嘴上涂上最鲜红的唇膏,小眼上涂着黝黑的眼影。小时候最恐怖恶梦中的可怕形象复活了。她们在那里旁若无人的聊着天,整个车上只有她们的声音,甚至盖过了汽车发动机。我头一次发现,朝鲜话竟然是这样难听,韩剧里温柔的话语竟然可以以这样一种可怕的模样出现。站的久了,我调整一下姿势。一不小心,我的背包碰到了其中一位,两人马上朝我怒目而视,我和我妻连忙道歉,她们脸上依然充满愤恨,就好像我不是碰到了她,而是强奸了她。在我说了足有四、五句Sorry之后,才一扭头不再看我。过了一会,一个急刹车,一个西人女孩没站稳撞到了她们。她们扭过头刚要发作,发现是个西人小姑娘,顿时脸上露出了和蔼的微笑,并问小姑娘有没有事。我真的没想到,就这张脸也会笑(当然比哭还难看)。我真想一拳封了她的眼,但考虑到眼睛太小,恐怕打不准,打到她们脸上反而有可能被硬壳伤了我的手,只好作罢。两个老妖临下车还恨恨的看了我几眼。

我在西人快餐店打了一段时间的工,快餐店所在的那条街上有很多韩国人,而且还有一个韩国人的教堂。我接触到了更多的韩国人。大多数来快餐店吃饭的人,一般都是行色匆匆,吃完迅速离去。最闲暇的人也就是点上杯咖啡,看份报纸。来快餐店吃饭,非常享受的,而且能吃出豪华餐厅感觉的只有韩国人。每天都有一些韩国人,能从中午一直坐到晚上,占据几个最大的桌子。而且她们点东西的方式是独一无二的。为了大家能明了,我举个例子:如果是一个桌子有六个韩国人,一般来讲请客的人会这样点东西:三杯小号咖啡(分大中小号三种),再多要三个杯子。然后会要10包以上的糖和Cream,再要两个大杯子打两杯热水,要10个小甜点(每个比元宵还小)。这六个人一下午就分享这三小杯咖啡和这10个小甜点,当然其间要不断的来要热水和上厕所。而且,非常有趣的就是,她们点东西的时候,绝对带着上帝的感觉,要水的时候就自动把自己降低成了晚辈。他们的这种点餐方式直接影响到了餐厅的经济效益,估计韩国人带来的收益是负值。餐厅不大,就几张大桌子都被她们占了,有些吃饭的人看到没有座位就走了。一次经理问我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我赶紧告诉她:那些人是韩国人,不是中国人。经理哈哈大笑,告诉我从她上班的那天她就知道。经理恨恨的说要贴出去一张通知,宣布韩国人是不受欢迎的人(营业场所有权力这样做)。但是一直也没敢行动,我估计是考虑到这样做会牵扯到种族这样一个敏感问题,而且打击面也太大。直到我辞职离开快餐店,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两年后,我去那里吃饭,发现仍然有几群韩国人坐在那里,只是换了面孔而已。

在我们公司的隔壁,是一家大韩民航的代理网点,我对韩国人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这个代理网点只有几个韩国人,经理和他的助手是两个中年男人,带着几个小姑娘。着重说说这两个中年韩国男人。经常出入我们公司的有西人、中国人、越南人、印度人等。这两个韩国人如果遇到的是西人,有时候也包括印度人(不过我估计他们是分辨不出来印度人和西人之间的区别),他们就好像见了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爹,丑态令人作呕。见了亚洲人,甚至是其他韩国人,他们连眼皮都不会抬一抬的,似乎打个招唿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这种情况,是我见过加拿大众多族裔中独一无二的,绝对是韩国人的一大特色。这两个人下班后经常要到不远的酒吧喝一杯。只要一杯啤酒下肚,韩国“思蜜达”就响彻整个酒吧,并开始用色迷迷的小眼盯着酒吧女招待的胸部。有时候我和朋友去酒吧,看到他们在,就赶紧离开,怕人家误会我们也是韩国人。丢不起这人。

在国内的时候,我不理解是出于怎样的一种目的,宣传媒体把韩国人捧成了爱国、爱民族的典范。什么拒绝使用外国货,支持民族工业,什么爱国青年在日本领事馆门口切手指示威等等。其实,这些绝对不是韩国或者说韩国人真实状况的反映。韩国人西化的十分彻底,对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崇拜、向往程度远远超过中国。他们所谓支持国货的唯一理由就是韩国货便宜。在加拿大没见过几个韩国人开韩国车,因为日本车和韩国车价格差不多,质量却明显高出许多。有钱的韩国人,也都买奔驰、宝马。韩国人对西方人奴颜婢膝的感觉可以成为世界之最,即使在加拿大,很多韩国人也是如此,令人可悲、可叹。

记得看过一个网友写的一篇描写韩国人的文章,现在觉得深有道理,不是体会至深的人是写不出来。他这样描述韩国人:所谓下贱的人就是,你对他以礼相待,把他当成一个人时,他傲慢无礼,并不把你当人;而当你对他粗暴凌辱,把他当成一个牲口时,他百般柔顺,把你当成一个神。虽然言语有些尖利,但这确实比较贴切。

最后,我做一个简单的总结:韩国女人不整容是不能看的,过了中年是要吓死人的;韩国男人下班是不马上回家的,是要喝酒的,喝酒是要多的;韩国人吃顿烤肉是像过年的,如果不是花自己的钱是要吃出人命的;看了这篇文章,你可以不同意的,不同意可以提出来的,咱们可以共同探讨的。

主流社会还是上流社会?

在国内的报刊中,经常能看到这个提法:中国人在其他国家永远也无法进入到主流社会。这个说法在国内是如此的流行,以至于我每次回国,都有朋友问我:你在加拿大进入主流社会了吗?每次遇到这个似是而非问题,我都觉得很难回答。要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需要明确很多方面的概念,必须在达成一些共识的基础上,才能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主流社会?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是依据人口的比例来划分的,还是依据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寡来划分的?如果是前者的话,那么美、加的主流社会是中产阶级,这部分人群占人口总额的最大比例。美、加的社会是纺锤型的结构,富有人群和贫困人群的比例都不高。做为一个来自中国的移民来说,如果学习能力不差,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进入到中产阶级,也就是所谓的主流社会难度不大。纵使只能成为技术工人,收入也颇为丰厚,甚至超过一些公司的白领。有些美、加的中国移民已经超越中产,步入到富有阶层。同样根据人口比例划分,中国的主流社会恐怕是农民和城市贫民,相信没有人会认为这部分人是中产阶级吧。中国社会的构成成金字塔型,收入较低的人群占社会的绝大部分。因此,如果是根据人口比例来划分的话,在加拿大我还没有进入主流社会,但我有信心有能力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国内我应该算是超越了主流社会。

如果依据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寡来划分,主流社会既上流社会的话。“中国人在他国永远也无法进入到主流社会”这个论述基本上就是正确的。事实情况确实如此,纵使有些移民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奋斗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也很难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这已经和个人能力无关了,涉及到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因素。有一些高级的社交圈子是相对封闭的,很难接纳移民背景的新成员,富有只是一个基础,还需要其他的东西。例如:美国纽约的老贵族圈子、曼哈顿金融业耶鲁大学校友会等等。即使是一些美国土生土长的新贵都很难进入到这些个圈子,何况移民,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改变的。而中国的主流社会暨上流社会恐怕是官员和成功商人的阶层,有时候这两者是合二而一的。因此,如主流社会等于上流社会的话,我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离这一阶层都相去甚远,也没有进入到这一社会的奢望。

所以,如果有人再问我这个问题,请先明确在你心目中主流社会是什么,否则我是不回答的。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无论在什么国家,只要你觉得你的获得和你的付出与才智相匹配,何必纠结是不是处在所谓的“主流社会”。

S父子

S是我在酒吧打工期间认识的一个华人,和我同样来自中国北方,慢慢就熟识了起来。S是他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我始终不知道他姓什么,也不知道他汉语名字,姑且就叫他S吧。我不认识他儿子,有关他儿子的一切都是他告诉我的。为了加以区分,我把他称为大S,把他儿子称为小S。

大S篇

大S来自中国北方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在单位一直受排挤、打压,从参加工作到来加拿大之前一直都是基层的技术人员。大S对社会的理解似乎总是慢了一拍。早年间,靠拍马屁就能向上爬的年代,他放不下身段,不肯屈尊拍领导马屁,所以一直是技术员;当他明白过来拍马屁重要性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是送礼和钻营,他舍不得花这冤枉钱,所以还是技术员;当他开始理解了钻营的时候,钻营也没多大效果了,再钻营能比得了市里领导的一个电话吗,所以他仍然是技术员。

到了接近50的年龄之后,棱角磨没了,斗志也磨没了,心态就平和了,大S不再有任何建功立业的想法,日子平平淡淡的过去。让他破釜沉舟来加拿大的原因就是他的这个宝贝儿子――小S。小S终于跌跌撞撞的自费上了×市前100强高中。在高一结束的时候,老师登门造访,对S夫妻说:你儿子在学习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他每次考试在班级排名都是倒数第二,倒数第一的是个精神病。没有任何关系可以动用,也没有多少钱的大S开始为儿子的前途担心得彻夜难眠。大S的小舅子(早年留学加拿大,后来就留下了)建议小S去加拿大留学,看来这也是唯一的出了。但留学费用负担不起,卖了房子都不够(小S在知道能去加拿大留学之后是坚决主张卖房子的)。小S的舅舅又建议大S全家移民,这样小S就可以本地学生的身份申请大学,难度较小,而且费用只是留学生的三分之一。大S想了想,为了孩子啊,啥都豁出去了。50多岁的老汉又重新开始学开了英语。报名雅思考试的时候,面对前后的小朋友,不用别人问,自己先说:我来替我儿子报名。

老大学生的素质确实不容低估,基本功扎实,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突击勐学,居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加上亲属加分,达到了加拿大技术移民的条件,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移民申请审批过程,举家迁来加拿大。以上基本上是大S来加拿大前的历史。

来到了加拿大之后一切都变的简单了,年龄大了,也不再想继续深造的事了,找了一家餐厅打工。不知道是因为温哥华的天气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老婆来了没多久就抑郁了,哪都不能去,告诉大S只要她一出门就有人跟踪、监视她。大S没有办法,只能又找了一份工作,后来索性打了三分工,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就身兼三职。每天8点上班,晚上11点左右下班,一个星期上7天。只要是和我一个班的时候(一个班两个人),他肯定来晚,而且来了之后基本上能坐着就不站着,能站着就不动手。我因为都是华人不好意思和他计较,后来了解了他的情况不忍心和他计较。大S累啊。

大S心态倒是十分积极向上,乐观豁达,50多岁的人,看起来最多能有70。看着我干活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会很无聊,就给我讲他的宝贝儿子,小S浮出了水面。

小S篇

来加拿大之前,小S在国内已经高中毕业了,来加拿大之后毅然以20岁的高龄从高中一年级(加拿大中学10年级)读起,别人学一遍,小S学两遍,底子打得十分牢。转眼高中也毕业了,小S申请了加拿大西海岸最好的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简称UBC),结果BC省毕业会考英语没通过,各门课程除第二外语(就是汉语)符合录取条件外,其他各学科距学校的要求相去甚远,估计UBC负责招生的人员看到他的申请资料都哭了。好在加拿大对于想学习的人机会很多。小S在家刻苦攻读了一年的英语,其间报名参加了4回新东方的英语培训班,在托福考试中取得了70多的高分,虽然距UBC的标准(92分)还有一定的距离,但终于申请上了温哥华本地有相当声望的温哥华社区学院,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虽然在学习上没取得什么突出的成绩,但小S的爱情之花却结出了硕大的一个果。

初来温哥华的一段时间,没有任何社交的小S难免孤独寂寞,只能靠上网打发时间。突然一天,在QQ上一位小姑娘主动和自己打招唿,并深情的问他,还记不记得高中时候一直都对他十分心仪的那个女孩,小S仔细回想了一下,确实有这么一位女同学,但她绝对属于学校的风云人物,似乎从来都没正眼看过自己。但是女孩子主动联系,这还是头一回,岂能拒绝。他们在一起共同回忆了高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起了小S对高中生活的无限回忆和留恋。

从此他们每天都在网上诉说衷肠。女孩告诉他,她现在已经上大学了,是北京大学(北京的民办大学)。到了现在才发现,原来心里面最喜欢的还是他,只不过这些年都没发现自己原来最喜欢的是他。和他比起来,其他人都是Nothing。小S也终于发现了,自己还是有人喜欢的,而且竟然是这样一个自己想都不敢想的目标。奇妙的爱情之火在虚幻的网络空间爆发了。慢慢的网络也容纳不下这伟大的爱情了,在网络爱情进行了半年之后,在女孩的强烈要求之下,小S冲破了家庭的重重阻力,揣着从家里偷来的3000加元走向了回国之。

女孩子亲自去机场接他,在人群中终于靠记忆辨认出了自己的诚实可靠小郎君,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他的思慕之情――他们同居了。女孩子自己在校外租了一个房子,十分方便。为了陪他,女孩子连课都不上了,他们一起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品尝了北京的风味名吃。女孩的父母也从老家飞到了北京,对小S表示出了真诚的敬意,小S就是他们做梦都认可的女婿。全家一起共同展望了将来的幸福生活。女孩子坚决不同意结婚后移民来加拿大,她喜欢小S绝对是出于真心的,绝不是因为小S具有加拿大永久居留权。而且女孩子也舍不得自己的父母。在女方父母的再三劝说下,女孩子才勉强同意婚后来加拿大,因为小S的父母也同样需要照顾,而且年轻人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小S在加拿大读高中十分重要,不能放弃。而且将来稳定之后,可以把女方的父母也接来加拿大,解决了女孩子不能离开父母的难题。一切都皆大欢喜,小S度过了神魂颠倒的一个月后,怅然回到了温哥华。

正当小S考虑如何把这件事告诉父母的时候,女孩子的母亲打来了电话。严肃的告诉他,由于陪他,女孩子课程落下太多,回到学校已经跟不上了,而且鉴于将来要来加拿大,在国内读大学全无意义,徒费金钱尔。听说温哥华有个什么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还可以,完全可以满足女孩子求学的要求。所以希望小S现在马上就回国结婚,并开始为女方办理团聚类移民,使女孩子尽快来加拿大,一是可以照顾大S夫妻,以尽孝道;二是尽早申请学校,完成学业。最后措辞强硬的警告小S,必须要对她女儿负责。

瞒是瞒不住了,告诉了大S之后,大S夫妻差点没把脑袋气爆炸了,夫妻坚决反对。小S毕竟高中都没毕业,纵使申请上大学,毕业还需要多少年时间。女孩子来了,还要念书,这个家庭能负担起吗?然而小S毕竟是有责任感的人,而且初恋太宝贵了。女方父母、女孩子分别一天一个电话,小S实在也是抗不住啊。最后小S以死威胁,不让结婚就去死。并离家出走到好几百米远的地方。最后大S夫妇屈服了,小S如愿以偿的拿上了家里全部积蓄回国结婚去了。

一天晚上大S喜气洋洋的来到酒吧,告诉我,儿子从国内完婚回来了。并且已经向移民局递交了夫妻团聚申请,儿媳妇来加拿大的日子指日可待。他的亲家给他带了两瓶茅台来,他头一回喝茅台,果然名不虚传,确实好喝。

最后大S问我,还没有其他什么挣钱的渠道,能够在打工之余再多挣点外快。他现在再找一份工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他已经打了三份工,实在没有时间在打第四份工了。但是他现在更需要钱,儿媳妇说了,自己英语不是很好,英语四级考试发挥失常,才差40分没通过。在国内学英语,条件不好。她决定来加拿大之后就去UBC的语言班(为国际留学生所设,学费昂贵)学英语,效果一定十分理想。我告诉大S,他可以考虑先卖血,后卖肾,如果还不够就叫上老婆一起。UBC的语言班确实不错,我也想去,就是没舍得,你儿媳妇好眼力啊!

May

May是我在ELSA(加拿大政府为新移民开设的免费英语培训班)认识的一个中国南方中年妇女。加拿大的华人基本上每人都有一个英文名字。我很理解原因,这里不存在任何崇洋媚外的成分。很多汉语拼音西人不知道如何发音,有些汉语的音节他们很难发出来。有时候,你听西人叫你的汉语名字,想死的心都有。他们发不发的出来倒可以不去管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时候,例如去医院、保险公司等地方,他们叫你的名字,而你不知道是在叫你,会耽误事。而且,应聘西人的公司,他们看到你的名字,如果不知道怎么发音,为了避免尴尬,有可能第一轮就把你干掉了,连个面试的机会都不给你。我不理解的是,华人中年妇女特别愿意给自己起May这个名字,难道觉得这个名字很“媚”?十个里面有七个叫May,剩下三个叫Amy。

第一天去ELSA,我很早来到教室,只有我一个人。不久May就来了,看到我是新面孔,主动用广东话和我打招唿。西人很难分清楚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就像咱们很难分清楚英格兰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但是咱们自己却没有任何障碍,一眼就可以看出谁是中国人,谁不是。我用普通话回答她。这个班非常奇怪,只有她一个华人(一般情况下ELSA每个班都会有很多华人的),看到我是她的同胞,十分高兴,主动坐在了我的旁边,问了问我的情况,并给我讲了讲这个班的情况。她的普通话我勉勉强强能听的懂。她非常自豪的告诉我,由于自己的不懈努力,经过了一年的学习,自己从ELSA一级升到了二级。从此以后,我每星期三次的ELSA课程她都愿意和我聊这聊那,而且无所不谈(实际上这点我也很奇怪)。虽然我上这个课程的时间很短,只有大概两个月的时间,但May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几年后的今天,她在我脑海中的形象仍然十分鲜明。

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ELSA是就是加拿大政府为了使新移民迅速本地化,开办的免费的英语培训班,任何移民、难民等都可以申请。先去ELSA机构进行测试,根据你的英语水平把你分到相应的级别。说起ELSA,我还有个有趣的经历。温哥华的朋友告诉我,在报名测试的时候,尽量考的差些,就可以分到较低的级别,可以多念一些时间。我听了他的话,占便宜的心理又发挥了作用,结果我被分到了二级(基本上认识ABC就是二级,不认识的是一级)。后来我才发现,没有比这更愚蠢的想法,看来不是什么便宜都可以占的。我去参加ELSA班的时候,已经在西人的快餐店打了将近一年的工,听说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毕竟在国内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二级ELSA班从老师到学生都是移民,老师是个印度人,虽然流利程度绝对没问题,但口音比我还重,学生就更别提了,除了Yes不认识几个词,我在班里有点独孤求败的感觉。去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就认识到了,我开车20分钟来这,英语没什么长进,广东话倒是学了不少(和May学的),实在是得不偿失。老师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就问我想不想转到3级去。我说可以,她把我领到三级班,上了两节课。三级的老师又找我谈话,说我的水平明显高于这个级别很多,在这上课也是浪费时间,建议我去四级或者五级。但是这个学校没有四级或五级班,给了我几个其他学校的地址,让我过去试试。我看了看地址,程更远,唉,算了。至此,我结束了我ELSA的学习生涯。

言归正传。May来自于广东农村,不到20岁就结婚了,并生了一个女儿。由于农村的生活实在太艰苦了,而且受当地的风气影响,May通过蛇头偷渡来了加拿大,在温哥华的一家豆腐厂打黑工,偿还偷渡的费用以及申请难民的中介费用。现在中国大陆的偷渡客已经不是人们想象中坐船在海上飘一两个月的传统方式了,就我了解,一部分人是通过这样一种途径偷渡来的。首先是联系蛇头,蛇头负责伪造护照、签证,并负责送上飞机。到达偷渡目的地之后,马上销毁伪造的护照及签证。蛇头在当地的代理人把他们送到敢于接收黑劳工的工厂,一般是华人豆腐厂,海鲜加工厂等。并同时联系移民中介给这些人申请难民身份。就这点上讲,蛇头还是很讲道义的,当然也是为了确保生意能进行下去。这些工厂只付给这些人比法律规定最低工资还低很多的薪水,而且条件极差,每周、每天只休息很少时间。即使这样,他们也不可能拿到全部,大部分的钱要偿还蛇头的偷渡费用及移民中介的费用。至于申请难民的理由是计划生育还是宗教迫害,那要根据情况而定。而且审批下来的时间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期限。就目前美、加的情况来看,由于来自中国的难民申请人数每年以级数级增长,所以申请的难度越来越大,期限越来越长。如果难民的身份批准下来,偷渡费及中介费都还清了,那他们就成为自由之身了,开始为自己活着,有家属的开始办理亲属团聚。因为有了工卡,打工是合法的了,他们每个人都能找三到四个工作(和打黑工的经历比起来,这也算不得什么),拼命挣钱。开始买房子、买车,就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May基本就是这个情况。May虽然打了将近10年的黑工,但毕竟还算幸运的,拿到了身份,有些人永远拿不到合法身份,就只能一直黑下去。

May每次必和我谈的一个话题就是痛说加拿大如何如何不好,比之国内相差何止千万。最后我实在忍不住了,反问她,既然加拿大这么差,你怎么不回国。May告诉我,她之所以留下来完全是为了孩子?我又不识趣的进一步问她,既然你认为加拿大不好,你怎么就认为你女儿会觉得加拿大好?何必让你女儿在这受罪?May翻着眼睛愣愣的看了过半天。最后嗤了一鼻子说:你开什么玩笑?我始终没搞清楚她这话的含义。我确实没开玩笑。

May难民身份批准了下来之后,马上就开始给老公和女儿办理亲属团聚,她来加拿大后已经有7-8年没见到自己的女儿了。一切都十分顺利,老公女儿都来到了加拿大,她老公也找了一家餐馆打工。可是没多久不幸的就降临到她的头上。在她老公打工的餐馆有个同样是广东偷渡来的小姑娘,不久就和她老公勾搭到了一起。估计她老公这些年在国内也没闲着。这个小姑娘死活就要嫁给她老公,至于是因为伟大的爱情还是为了取得一个合法身份,就只有天知道了。吓的她老公连工作也辞了,躲在家里不敢出去。即使这样也没跑的了,小姑娘不知道从哪知道了他们家的地址,白天到家里去闹,晚上用弹弓打他们家玻璃。最后,她老公去和小姑娘谈判,结果一去不回,过了一段时间她老公回来了,告诉May对不起她,还是离婚算了。覆水难收,May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她舍不得孩子,她老公乐得把孩子给了她。费尽心力把老公申请过来,结果成全了别人,好在剩下了个孩子足以安慰她受伤的心灵。

May找到了一个给宾馆打扫卫生的工作,对于Labor工来讲属于相当不错的了,薪水不错,不怎么累,也不怎么脏。宾馆的老板是个犹太老单身汉,子女都大了不在身边。不久发现May虽然徐娘半老,但还有几分姿色,就主动发起了进攻。可能由于太寂寞了,May很爽利的就答应了,带着女儿搬进了犹太佬北温的豪宅。不知道是因为爱是盲目的,还是因为没有爱。本来以为能过上幸福生活的May不久就领教到了犹太人的厉害。犹太佬没给过May一分钱,而且生活费用她必须负担一部分,包括电费和取暖费,幸好取暖的费用不高,犹太佬为了节省费用,把温度调到和室外差不了多少。温哥华冬天不是很冷,才没出人命。犹太佬的两辆豪华车May是绝对不能碰的,May女儿的各种费用完全由May自己负责,他一点不过问。May到了犹太佬家里之后,原来那个钟点工佣人就辞掉了,完全由May负责全部家务。也就是说May原来全部的工作都继续做着,还要照料全家的饮食起居。犹太佬对May全部的恩惠就是带她和她女儿出去吃了几回饭,去了一趟西雅图。这样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在May还在琢磨如何改善和犹太佬关系的时候,犹太佬突然对May说:你和你女儿收拾一下,另外找个地方住吧,我马上就结婚了。就好像告诉May明天要下雨一样自然。May又哭又闹,但犹太佬不愧是老江湖,冷静的告诉May:你不要这样,一点用都没有,你再闹我就叫警察。May一听傻了眼,乖乖的收拾东西,租了一个房子,搬了出去,又开始过上了独身生活。

我不知道怎么看待May这种不幸。你可以说她傻、说她识人不明,但就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这种中国人和西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情况,鲜有幸福的例子。生活习惯不同还在其次,吃米饭也能改成吃面包,刀叉用起来比筷子也没难多少。最大的问题是文化背景差异太大,这个永远也改变不了。就拿May的例子来说,你不能说犹太佬有任何不对的地方,很多西人都是这样,喜欢对方就生活在一起,不喜欢就分开,谁在经济上也不负担对方,谁对谁也没有亏欠。没让May交房租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以May农村乡土的脑袋恐怕是很难理解到这点的。分开后犹太佬仍然让May在他的宾馆里打工,也没有因为其它原因辞退她。

离开犹太佬之后,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交圈子,May每个星期都去一个运动场打羽毛球,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其实不用,还有比三四份Labor工更锻炼身体的了吗?),另一方面可以物色合适的对象,一举多得。我认识May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这个时候。

随着我ELSA生涯的结束,我再也没见过她May,也不知道她现在生活怎么样了。对于May我很难下个定义,你很难说她是不幸的,或者说是幸运的,不幸的话,不幸是因为什么造成的,幸运又幸运在哪里。你也很难说她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她对人生对社会都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考虑的问题基本上没有超过三个月以后的事,但她却经常有一些天才的想法。对于她,我只能说:我曾经认识一个人,她是我的同胞,她的名字叫May。

加拿大皇家骑警

加拿大的警察叫做皇家骑警,这个称谓显示了自己英联邦国家的身份,是联邦制国家中独有的集联邦警察、省警、市警于一体的警察服务机构,也是加拿大的象征之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总是很不情愿和警察打交道,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国内更是如此。来到加拿大之后,由于我和我妻都是奉公守法的好青年,警察也从来没有找上我们。对警察的印象就是他们全副武装的样子很酷,骑自行车巡逻的时候有些滑稽,态度一般来讲都很友好,仅此而已。但时间长了,通过一些事情,对加拿大警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目前温哥华的警察局长叫朱小荪,是个华人,或者说是个完全西化的华人,他很小就随父母移民加拿大,他的妻子是西人,他本人似乎也无意认可自己的华人身份。但通过他可以看出加拿大的用人机制,无论你的族裔,无论你的出身,只要你真正有能力,就有机会得到重用。前一阶段温哥华市黑帮大火拼,很多帮会分子喋血街头。每一次大型案件,朱局长都要出来答记者问,虽然他一句汉语不会说,但是每次在电视上看到他,总会给我们这些移民带来些许希望。

我在快餐店打工时老板的女儿就是个警察,经常来她妈这里来蹭饭。每次点餐的时候,都非常客气,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老板的女儿而盛气凌人。老板还是颇以这个女儿为傲的。在美、加警察和消防队员是非常受人尊敬的职业。医生和律师是受人羡慕的职业,但未必多么受人尊敬。一个组织、社区或是教堂搞一个募捐活动,总会邀请一些警察或消防队员来参加,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惯例。老板定下一个规矩,凡是执勤期间的警察来我们这里喝咖啡全部免费。但几乎所有的警察都会坚持付帐,或者是把相等的金额投到募捐箱中。每个警察在点餐的时候,都会安静的排在队伍中,没见过哪个警察象国内那般飞扬跋扈。

一天晚上,我在停车场拣到了一把钞票,也许是哪个客人在掏钥匙的时候从口袋里掉出来的。周围没有人看到,我完全可以把钱放进我自己的腰包,但我毕竟是一个诚实的人,从小养成的习惯,让我很难心安理得的把拣到东西据为己有。我找到老板,问她该如何解决。她叫上了两个服务员,我们一起去停车场搜索,看看能不能找到钱包、信用卡之类的线索,也是看看有没有人回来认领。一无所获,我们只好返回快餐店。老板把钱整理整齐,清点了金额,竟然有750加元。她把钱放到一个信封里,拨打911叫了警察。911回复说,在我们附近有一组警察正在执行任务,在半个小时后,他们会赶来这里。

两个警察如约而至。由于我的英语水平一般,老板向他们详细说明了情况,他们做了记录,并索要了我的身份信息,把信封放到了一个文件袋中。最后,他们中的一个郑重的对我说:你是个诚实的人,我代表失主对你表示感谢。如果有人来认领的话,我们会打电话通知你。但如果30天无人认领,根据加拿大的法律,这笔钱将归你所有。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会和你联系。

一个月以后,我都几乎忘了这件事。一天上午我接到了警察局的电话,告知我:我拣倒的现金由于无人认领,这笔钱将由我获得。John(就是两个警察中的一个)正在巡逻,过我家,可以把钱给我送来,让我在家里等待。过了一会儿,John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开门见山,John把装着现金信封交给我,让我当场点收,并在一个文件上签字。临走的时候他给了我一张名片,笑容可掬的对我说: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乐于做你的推荐人(在西方社会找工作、申请大学经常需要推荐人,而由警察做推荐人将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我在快餐店打工期间,每天晚上都是11点下班。由于工作的地方离我家不远,下班后我就步行回家。一天晚上,我正在回家的上,一辆警车驶来停在我旁边。下来一个警察,问我为什么这么晚独自一人在街上步行?并索要我的证件。我当时十分紧张,并且也没带证件,英语本来就不怎么流利,现在更加磕磕巴巴。他很耐心的听我解释,并仔细的观察我,估计是看我是不是喝多了。当了解了情况之后,他笑着对我说,我打工的那家快餐店他常去,味道十分不错。最近本区发生了几起案件,我需要格外注意安全。如果需要的话,他可以开车把我送回家。由于离我家不是很远,而且坐警车的感觉恐怕不是很好,我表示衷心的感谢之后,拒绝了他。他没再说什么,上了车唿啸离去了。

通过这些和警察打交道的情况,比之国内的一些经历,我必须由衷的说: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浅谈如何学好英语

首先,必须澄清如下几点:我并非英语教学专家,也没有在英语国家取得很高的学历,甚至还不能做到听说自如。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海外华人,在我英语水平很差的情况下来到加拿大,在不断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并且我现在仍然在不断的学习中。这篇文章只是和一些朋友分享一下英语学习的经验,探讨一下英语学习的方法,不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就是“抛砖引玉”的那块砖。如果你认为还有点参考意义,我将十分欣慰。更希望你指出我的不足,留下你的宝贵意见,你我共同斟酌、改正,能使更多的人受益,也是一项善举。但如果你只是想通过毫无建设意义的抨击,以证明你多么高明,那我劝你还是别费这份力气,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英语学习者,贬低我,并不能抬高你的身价。

在讨论学习方法之前,我必须悲观的说,学英语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期待着一夜之间就开了壳,第二天听、说、读、写、译样样精通,这是不现实的,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做到不下一番功夫就能达到很高水平的。我不否认有语言天才的存在,梁启超在东渡日本的船上一夜之间精通日语,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你自认为就是这样的语言天才,那我这篇文章绝不适合你,请别浪费时间。

学习一门语言更是学习一种文化,你如果想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学习的就不仅仅是语言本身了。其实很多在海外生活多年,并且一直保持和西人频繁接触,一直致力于不断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朋友(我必须加上一些累赘的定语,因为一些海外华人是不学习当地语言的,我认识很多移民,在加拿大生活了几十年,仍然只会说广东话),也不无悲观的对我说:母语不是英语的华人,永远也不可能像本地人那样说英语。不可能有些绝对,但确实很难,这里面包含的因素太多了。你如果看过一些英语原版电影,特别是一些正剧,你就会明白,有多少东西是你所不理解的了,纵使你全部的单词都认识,你能体会到每句话背后隐藏的潜台词吗?你知道后面附带的典故吗?你能体会到每句话所包含的情感变化吗?你能体会到措辞的细微差别吗?当然你完全可以说,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人也未必能理解到这种程度。你说的完全正确,美、加也有文盲,如果你比较的对象是这些人的话,那我得说:恭喜你,你比他们强,起码你还认字。语言学家告诉我们,英国一些古老村落里的农民,一生掌握的英语单词不超过1000个,他们仍然可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和情感,但我想这决不是你学习英语所期望达到的水平。

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就是,你需要问问自己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想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我必须强调一点,这篇文章也不针对哪一项考试,考试有考试的技巧,针对某一项考试进行强化训练,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和大家探讨的是如何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以英语为媒介进行交流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听、说、读、写、译(翻译这方面一般来讲不是普通学习者追求的方向,这篇文章里我不做专门的讨论)五个方面。当然英语整体水平提高了,任何考试都不在话下。一个在英语国家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前提:学位不是买来的),考托福还是考雅思对他来讲又有多大区别那?

英语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功夫到了,并且还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英语也不是什么庞然大物、不可逾越的高峰。所谓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我个人认为全部英语学习的方法可以浓缩成两个字:积累。而一些具体的做法,只是加速这个积累的过程。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当你觉得听不懂、看不懂、读不懂、写不出来的时候,那就是积累不够。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方法,我的观点可以用一句话表达:以词汇量为基础,以句子为核心,以语感为终极目标。

★关于词汇

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掌握的越多越好,怎么重视都不过分,这绝对不应该有任何异议。有的英语学家说掌握3500单词,是阅读的基础,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统计,但我感觉这数字有点一厢情愿,在看一篇文章时大段大段的文字你都不认识,你有勇气继续读下去吗?我个人的感觉熟练掌握10000单词是基本功,有了这个词汇基础,你才有可能全面提升英语水平。否则,听也听不懂,看也看不懂,何谈提高。明确了这样的认识,那问题的关键就集中在“如何熟练掌握10000单词”上面了。我想没有别的办法――记忆尔。一个单词你不认识,你能用逻辑思考出它的意思吗(别用构词法来反驳我)?但是如何记忆那?

每个学习英语的人都知道,背单词是一个苦差事,枯燥、乏味,而且记忆率还不高,记住的没有忘的多,尤其到了我这个年龄就更面临这个问题。我主张是绝不要用背词典,背单词表的方法,既浪费时间、效率还不高、效果也不理想,我的方法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选择自己喜欢的英语电影、电视连续剧、甚至可以是动画片(最好是中英双字的)。我建议不要选择动作片、恐怖片,像《越狱》、《秘密部队》等看起来十分过瘾,但确实不适合拿来学英语。里面词汇量不大,而且也不利于理解西方日常生活。我极力推荐《六人行》,情节轻松、幽默,语言简练、生活化,而且有10季之多,每季都有20余集,时间长短适中(每集只有大概20分钟),信息量足够大。绝对是学习英语,了解美国文化的绝好选择。但有些部分会涉及到性的话题,要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程度。《欲望都市》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由于女主角是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她的好朋友也都是高级白领,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所以措辞造句有一定深度。

具体的方法:我拿《六人行》为例。每天能学习几集,每个人根据时间自己定。先不用剧本看一遍,别看字幕,了解剧情,检验自己的听力。然后对照剧本查出每一个自己不认识的生词,弄懂每一句自己没听清楚的话。有一些俚语、典故最好也能把他弄懂(可以在网上查询,没有什么是查不到的)。然后就是边用剧本对照看剧集,边背下生词,这个过程要进行几遍,直到你认为你已经全部掌握了这些生词。记不住也不要紧,以后你还有大量机会见到他,一个单词遇到10回,你还记不住?然后不用剧本对照看一遍,看看是否可以全部看懂,听清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最后要做的就是对照剧本和剧集,跟读一到两遍,尽量模仿剧中人物的发音、语调。最后这个过程很重要,这就是在培养语感,也是在增强口语的流利程度。都完成了之后你就可以进行下一集了。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这是因为,利用这用方式,在记单词的同时,融合了语音和图像,更容易记得住,而且可以很深刻的理解这个单词的用法。我经常有这样的经验,在遇到某个单词时,我甚至可以联想到当时的剧情,演员说这个词的腔调。更为重要的是,这样背单词可以保护甚至激发学英语的兴趣,兴趣最为重要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兴趣磨掉了,绝不可能取得很大进步。单词贫乏的朋友,试试这个方法,当你学完《六人行》全部10季内容之后,你再看看你的词汇量。

★关于语法

我个人认为语法不重要,最起码没有你想象的重要。比语法重要的多是语感。母语是英语的人不懂语法的也很多,但仍然不影响他们熟练的运用语言交流,就像咱们没学习语法之前,可以熟练的说汉语一样,这就是语感。死记硬背语法,我认为是无比愚蠢的方法。如果对这个观点有异议的朋友不妨问问自己,对汉语的语法你又知道多少。

★关于句子

这是英语学习的核心,句子就是一切。在英语交流中,句子才是意思表达的元素,而不是单词。我认为很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学了很多年英语之后,仍然张不开嘴的一个原因就是句子掌握的不够,或者不够熟练,要表达什么意思,成型的句子不能张口就来。

很多人这样认为:只要掌握足够多的单词,并且很了解语法,那英语表达就没有问题。我得说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在用英语交流的时候,你是来不及现组织句子的,你想象一下,你选择适当的单词然后再按正确的语法组成句子需要多长时间,你每句话都这样,还能够正常交流吗?况且,纵使你的句子在用词和语法上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中式英语,完全不地道。西人表达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子。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坐飞机去靠近阿拉斯加的一个小镇,我问乘务员:How long do We need to get there?乘务员当时楞了一会,然后告诉我:About two hours。当时我就很迷惑,我自认为发音还可以,而这句话也没有什么错误,哪个地方不对了呢?幸好,不远的一个老兄迅速解答了我这个问题,他也问同样的问题,但他说的是:What’s the flying time?乘务员迅速的回答:About two hours。原来如此。

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常用的句子,大家要牢记于心,无论是在说还是在写作的时候,想表达什么意思,张口就来,而且十分地道,你的英语水平就体现在这了。如果你还想更牛一些,那就背一些着名作家的经典语句。如果你能经常说出一些这样的句子,请相信我,就是西人也会对你肃然起敬、刮目相看的。一些表现法庭辩护,政治风波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的编剧,语言功底都相当深厚,措辞相当严谨且有内涵,提高英语境界的不错选择。《欲望都市》的语言就比《六人行》有深度。

★关于学习资料的选择

这个也是一个被高估的问题,在我个人看来这实际上都不成为一个问题。比较出名的英语学习教材都可以成为学习资料,《新概念英语》、《许国璋英语》等都很不错,而且网上相应的视频、名师讲解、笔记等都很多,并且更吸引人的是还都免费。不用探讨哪个更好,其实都差不多,没有多大区别。

最重要的是选择一套教材,就要从头学到尾。每套教材的编者都是下足了功夫的,都有一种预期:就是你学完这套教材能达到什么水平。最忌讳的就是半途而废。经常看到这样的学习者,学了几天《新编循序渐进美国英语》,听别人说《走遍美国》不错,又去学《走遍美国》,过几天又去学《剑桥国际英语》,每套教材都学了几章。这是最要不得的。抓住一套教材认认真真的从头学到尾,相信你会有巨大收获的。

下面我再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具体谈谈学习方法。

★关于听力

记得我初到温哥华的时候,去参加ESL(免费的成人英语培训班)学习,老师问起我英语教育背景,我告诉了她,并且咨询她,我学习英语这么多年,除阅读尚可,听也听不懂,说也说不出来,是什么原因,问她有没有什么建议。她当时对我说,我听不懂的原因就是我还没有练就一双北美的耳朵,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个母语是英语的人做老婆,当然这是开玩笑。她建议我听收音机,每天最少要听两个小时,要听新闻,不要选择娱乐节目。这很方便,我从此就天天开始听新闻,CBC News From Vancouver。刚开始基本上是一点听不懂,还在想那个词是什么意思时候,基本上这条新闻已经播完了,心情无比沮丧。但是我知道这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听不懂我也坚持听,而且加大了听的力度,我每天都听3个小时,同时大力的提高自己的词汇量。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可以Catch很多词了,有时候基本上能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了。就这样坚持了很长时间,大概一年左右吧,突然有一天,我惊喜的发现,我基本上能听懂每一个句子,听清每一个单词(当然有些单词还是不知道什么意思),这种感觉很奇妙。我现在仍然坚持每天听收音机,而且已经不是单纯练习英语听力了,我开始享受听新闻的乐趣了,就像在国内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来源:天涯鹿湖居士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