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贷比整体飙高逼近红线 再掀存废之争

【看中国2013年08月08日讯】“在金融脱媒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存贷比这一项指标确实让银行受到很大的约束。”一家国有大行分支机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银行感到“难受”首先就体现在揽储的压力上,为了达到月末、季末、年中、年末等各个时点各项指标,特别是存贷比的要求,银行需要借助各种渠道吸引客户资金拉存款。今年6月份,这种“难受”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钱荒”事件的发生,让原本例行的年中考核压力陡增。

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银行业存贷比的数据达到72.43%,而今年一季度末,存贷比这一数据还仅为64.68%,2012年全年存贷比最高也只有65.31%。

“从这一行业平均数据来看,不少银行可能跨越了75%的红线。尽管此前也有银行出现过存贷比超标的情况,但是今年的情况可能会更严重。”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去年,中国引入巴塞尔协议Ⅲ的讨论中,业界就有呼声废弃存贷比的考核指标。现在银行业存贷比指标接近75%的监管红线之时,对于75%比例的设定以及这项指标的约束性,业界再次提出争议。

揽储之困

如果说之前业界呼吁废除存贷比监管指标的意图在于“松贷款”的话,近来废除呼声再起则更多是为揽储减压。

“6月份确实特殊,‘钱荒’导致市场利率升高,存款的确非常难拉。特别是中小银行,大企业客户难拉,只有求助身边的朋友。”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对本报记者称。

2011年银监会为加强银行“冲时点”揽储监管,将存贷比的考核机制改为月度日均存贷比考核,平滑时点揽储规模。这种考核机制给银行带来的是更大的揽储压力,并且“冲时点”现象并未得到抑制。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似乎已经成为银行季末、年末考核时点的揽储利器,除此,银行似乎并未找到其他更加有效的吸存方法。6月末的最后几天,可以看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大幅增长,并且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以高达8%,6%、7%的产品更是随处可见。

“没有办法,理财产品吸引客户、沉淀资金,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协议存款的方式,银行的揽储成本会增加。”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师对本报记者表示,银行不得不面临揽储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的趋势。

虽然,理财产品是“冲时点”揽储的利器,但另外一方面也会占用银行存款规模。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称,理财产品规模的增加,将减少银行的存款口径。

“尽管通过理财产品可以沉淀一些资金作为银行存款,但这个时点一过去,比如到7月初,可以看到的是存款的大幅下降,波动实在太大。”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存款的波动过大可能会引起金融机构“共振”的风险。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截至7月28日,四大行存款流失9500亿元。

存废之争:抑制贷款

金融脱媒加速、银行揽储压力越来越大、银行表外融资规模增加等,这一系列的因素累积,让存贷比这一监管指标一直为银行业诟病。

对于6月末存贷比的高企,无论银行业还是专家均认为这属于特殊情形下的正常反应,不过亦让业界再次争议起存贷比的存废问题。

“如果银行的融资都能够体现在表内,那么存贷比对于抑制贷款的冲动,是有意义的。现在银行表外融资规模在增加,监管也有意让银行融资规模表外转入表内,但这将使银行的存款压力更加增大。”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本报记者分析称,目前存贷比监管标准的设定,的确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先是会促使银行存款的波动比较大,其次,存款波动会引起市场资金的利率大幅波动。

此前,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要深入研究当前市场条件下的存贷比监管方式,改进商业银行存贷比考核办法。这一说法,引起了市场对存贷比监管方式改变的猜测。

连平称,存贷比要调整,可能会在比例和存款的定义上调整,例如可以扩大存贷的范围,将长期的同业存款纳入到存贷比中的存款口径,这样可以缓解银行在时点考核中的压力。

对于废除存贷比的指标,业界均认为短期内难以实现,首先有法律的障碍,其次则是对银行放贷冲动的抑制。

“目前看来,存贷比的指标已经不是一个控制流动性的指标,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同业资金解决。”连平表示,“在存款处于增长规模缓慢的背景下,存贷比对控制贷款增长还是很有意义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75%的存贷比红线,并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多大的障碍,如果放弃存贷比的限制,一些银行可能会出现冲规模加速放贷,甚至将同业存款直接拿去放贷,会产生更多期限错配的问题,引起更大的风险。

本文留言

作者李静瑕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