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钱荒”只是经济转型之痛的开始

作者:张茉楠  2013-06-26 10:2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看中国2013年06月26日讯】 一面是流动性格局突变,银行间利率罕见大幅飙升并达到历史高位,一面却是货币当局和管理层意志坚定,坚持货币不放松,这是否预示着中国宏观政策思路会有大变?

事实上,经历了30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正迎来重要的转折点。尽管GDP尚维持在7%-8%之间,但其背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风险重重: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地方财政债务高企、影子银行风险飙升、产能过剩突出等问题正越来越凸显出来,支撑经济增长背后的代价太过沉重,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考验。

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和国内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并针对重点需求进行扩张:比如鼓励住房消费,启动政府性债务融资平台,加大周期性行业投资等。随着银行信贷规模扩张以及投资加速,经济出现了强劲反弹,但包括政府、居民、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内的不同部门债务率上升都比较快。

更令人担忧的是,地方政府债务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2010年后,地方政府通过表外贷款、企业债券、银行间债务融资等形式“加杠杆”的态势再度卷土重来。大量社会资金通过信托业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工商企业等实体部门。在实体经济下滑以及债务率飙升的背景下,天量信贷在金融体系内空转。不断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以及表外融资、债券融资的大幅增长,与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速和宏观经济产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释放出来的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和虚拟经济内自我循环。今年6月以来上演的“流动性危机”和“利率风暴”正是监管层倒逼金融资产负债表管理,拉开“去杠杆化”大幕的序曲,后续调控政策还会继续出台,金融市场余震可能还会不断。货币政策需要在短期和长期之间寻找均衡,避免“去杠杆化”过猛,给实体经济带来新的伤害。

钱荒”只是中国经济转型之痛的开始,未来中国还必须面对“去产能化”的挑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一直以来“大进大出”的经济循环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周期性和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叠加使矛盾进一步凸显。从深层次看,我国的“产能过剩”既存在市场性“过剩”,也存在体制性过剩。

与以往“产能过剩”不同的是,本轮“产能过剩”是重工业部门的普遍过剩。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中国长期以来赖以高增长的要素基础和国际大环境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这对于依赖“成本驱动”以及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中国经济而言,意味着被淘汰出局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这是中国经济实现“升级版”必须要面对的重大考验。

治理中国式产能过剩,必须标本兼治,有长期战略。除了通过加快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之外,必须要在市场机制的倒逼下,加快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需要加快结构调整来提高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经济转型绝不会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顺利,但中国经济过去的模式又难以为继,不转型无路可走,无论是“钱荒”,还是企业破产出局,都可能是中国经济转型之痛的开始。


来源:财经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