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项关于“基层干部群体形象”的调查结果:超过半数的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当前社会对其存在普遍误读;超过六成的基层干部认为被“低估了”;七成基层干部焦虑“社会舆论不公平不公正”。为此,党报呼吁,警惕基层干部群体“被污名化”。
上述调查数据不足为凭,因为受访对象是在进行自我测评,他们当然要将自身形象不佳归结为公众误读,这样既能显示自己的委屈,又能突出自己的实际形象要远远好于公众认知。相反,另一则来自群众和网友的调查数据则十分靠谱。调查结果显示:针对基层干部认为被误读的情况,只有15.75%的网友选择“普遍”;针对“社会舆论中基层干部印象”一项,45.28%的网友则认为“高估了,过于正面”。另外从网友给基层干部的打分中有超过半数的打1分、2分(满分5分)中可知,基层干部在群众和网友中的印象确实不佳。
人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工作做得好不好,形象如何,老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与基层干部接触时间最长,机会最多,最清楚干部们的所作所为,因此评价干部他们最有发言权,从他们中得出的调查结果也最有可信度。
基层干部形象之所以不佳,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对照公众心目中优秀基层干部的基本标准,即“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深入群众、与时俱进”,不能说没人达到,但极少,绝大部分基层干部达不到这一标准。这点无须论证,客观事实摆在那里,群众看在眼里,因此基层干部的群体形象注定好不到哪里去。
其二,他们在中国行政架构中扮演的“基层”角色注定难讨群众的好。基层干部是政策的执行者,无论是善政还是恶政,都得无条件执行,因而最容易得罪群众。再说由于一些干部素质不高,执行力不强或者不到位甚而错误执行,更易成为群众的“出气筒”。他们犹如“风箱中的老鼠”,做事即使再卖力,也往往两头不讨好。
其三,诸多累积起来的负面新闻强化了群众对干部的坏印象。干部们将群众的不满归因于个别干部的腐败行为,认为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非也。从这些年被查处的基层干部腐败案的数量看,腐败绝非是单个行为,而是呈现出群体腐败的特征,而且腐败现象日趋严重和普遍。公众对干部不满也不仅仅表现在腐败上,同时还表现在多方面,如征地强拆、拦访截访、暴力执法、私设公堂、死不认账、道德败坏等等,给公众留下了太多坏印象。
就以今天媒体曝光的“13岁女孩水泼乡干部被铐”的新闻为例,撇开乡干部与城管执法不当的问题不谈,单论乡党委书记下令将13岁女孩铐起来游街一节就让人愤慨。尤其是事后乡党委政府发表的那则情况汇报更加恶劣,倒打一耙不说,还刻意将饶富贵一家描绘成奸邪小人,称其抗法是早有预谋。本案例足以从多方面佐证基层干部确实问题多多,群众并没有冤枉他们。
自己不争气,又怎能怪群众有眼无珠。所以我说,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被误读”和“污名化”,而是面对负面评价动辄显示的这副“怨妇状”,我好委屈呵,好冤枉哦!不深自反省工作中的不足,反而将负面评价归结为“被误读”,这样,不但无助于改进工作,反而会因情绪影响加剧干群关系紧张。
最后,我要把刘罗锅的一句名言送给广大基层干部:“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衡量人间是否公平,评判当政者是否英明,应该由老百姓说了算。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不会“误读”更不会“污名化”基层干部,千万不要“误读”民意。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