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那些风俗习惯日益远去(7)(组图)
五十一、晋‧饮菊花酒
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
黄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酿造菊花酒的方法。
五十二、唐‧登乐游原
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从此形成一种风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据说戴其茎、花有避疫的功效。李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诗:‘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杜牧有《九日齐山登高》诗。
五十三、宋‧冬舂
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江南至腊八日,家家舂米。因腊月米较坚实,舂时可少损耗。南宋范成大有《冬舂行》诗云:‘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篱耀日雪生光。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生香……’
五十四、宋‧馈岁
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北宋时,年底人们互赠礼物,称为‘馈岁’。苏轼有《馈岁》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一入腊月后,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贺。
五十五、清‧卖春联
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宋代春联仍称‘桃符’,但联语则不限写于桃符,而多贴于楹柱,称为‘楹联’;且用粉红笺写出,称为‘春贴纸’。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观。’由于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称并真正成为‘春联’。清代《燕京岁时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腊月间,私塾先生写春联卖,乃是常见的事。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春联》中说:‘学书儿童弄笔勤,春联幅幅卖斯文。人来问价增三倍,不使鹅群笼右军。’连上学儿童也来卖春联了。
五十六、清‧喝豆粥
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信士弟子熬粥夜,念佛声声结善缘。
约在南北朝时,我国民间受佛教寺院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的影响,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东京梦华录》中说:十二月初八日,请寺僧送七宝五味于门徒饮,谓之腊八粥。《扬州风土小记》载:腊月八日前,寺院和尚聚数十黄衣,沿门托钵而乞米,名曰‘乞腊八米’。清代的腊八粥制作更为精美,如《燕京岁时记》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天津民俗,腊月初八日,作佛会,亦舍豆。善男信女先于夜间捻豆做粥。每捻一豆,念佛一声,曰结缘豆,粥熟,则施腊八粥于行人。
五十七、宋‧祭灶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认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晋葛洪《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东京梦华录》:‘都人至除夜,备酒果送神,以酒糟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后来祭灶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后将旧像焚之,谓之送灶;除夕又买新灶王画像供上,谓之迎灶。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风习,故祭灶仅限男子。
五十八、清‧吃灶糖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令小儿尝。
在祭灶时,用饴糖涂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饴糖,或称胶牙饧,或称灶糖,又称关东糖。入腊之后,街市便有卖用麦糖制成的糖瓜、糖葫芦、糖元宝、芝麻糖、蓼花等。清文人厉鹗有《胶牙饧》诗:‘节物关人意,残年一碟添。蓼花分点缀,粉茧共粘。’
五十九、清‧跳灶王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清嘉录》载:‘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清诗人周宗泰《姑苏竹枝词·跳灶神》云:‘又是残冬急景催,街头财马店齐开。灶神人媚将人媚,毕竟钱从囊底来。’人们要‘跳灶王’主要是讨好灶神,保佑来年赐福。
六十、宋‧烧火盆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门燃火如昼晴。儿孙围坐鸡犬忙,迎得来岁好收成。
江南水乡在腊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烧火盆。南宋范成大《烧火盆》诗云:‘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大家薪干胜豆秸,小家带叶烧生柴。青烟满城天半白,栖鸟惊啼飞磔格。儿孙围坐犬鸡忙,邻曲欢笑遥相望。黄宫气应才两月,岁阴犹骄风栗烈。将迎阳艳作好春,正要火盆坐暖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