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暴利药”的幕后推手?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近日表示,“天价药”源于政府定价虚高。廖新波说,国家发改委或各省物价局制定的药品指导价是“天花板价”,价格高得离谱;省级统一招标价为“斩首价”,即在政府指导价的基础上轻柔地挤出一点水分,价格仍然畸高。如果这两个环节不进行改革,药品价格还是降不下来。
药价虚高源于政府定价虚高,这一说法并不算“新论”。早在2006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高强就坦言“药价不合理首先是因为政府定价太高”,有些药品尽管涨了几十倍,“但你去查查,肯定没有超过政府的最高限价,也就是说,再贵也是合法的!”确实,市场上很多反常的药价都表明此言不虚:有些出厂价只有几元的药品,在医院里可以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有些药品,这个药店和那个药店的售价相差好几倍。而无论买得便宜还是昂贵,都没有超出政府指导价。
对此,人们自然大惑不解:政府制定的药品指导价何以如此虚高?在此,请允许我为物价部门说句话:药品的政府指导价确实是虚高的,但这种虚高有着不得已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药品的政府指导价其实是被腐败“绑架”了。
当我们批评药价虚高之时,不要忘了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药品“降价死”。每当政府出台药品降价目录后,总会有一批药品神奇地从市场上消失,而这些药品可能是不可或缺的“救命药”。何以如此?因为药品生产厂家无利可图,不愿生产;药价虚高厂家为何还无利可图?因为利润都被中间环节拿走了。
举例来说,一种出厂价仅5元的药品,零售价可能高达50元,而这45元的利润,医药公司和销售代表可能要分去15元,开药医生和有关领导可能要分去30元。如果该药品的零售价从50元降至48元,而中间环节的45元利润岿然不动,那么出厂价就只有3元,结果必然是厂家不愿生产,药品“降价死”。
与“降价死”相对应的则是一些药品“新瓶装旧酒”,即生产厂家将旧药重新命名、重新包装、重新申请批号,以“创新药品”的面目推向市场,以便跳出“降价包围圈”并趁机涨价。药品价格“越降越高”的秘密就在这里。
可能正是受制于此,药品的政府定价才不得不虚高,这可以视作“两弊相权取其轻”的结果。药品虚高的症结,表面上看在于政府定价虚高,其实在于药品市场中的腐败以及利益分配不合理,正是由于中间环节攫取了太多利润,才导致药品的上下游价格(出厂价和零售价)错位扭曲,这才是药价虚高的根源所在,腐败才是药价虚高的“罪魁祸首”。显然,不拿中间环节“开刀”,不下决心铲除药品产销链条上不正当的“食利者”,药价虚高问题就难以根治。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