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梳篦(bì)趣话(图)

 2013-02-26 16:4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古时候称理发的工具为梳篦(bì),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齿稀、齿密虽然感觉差不多,不过其效果和功能还是有所差别哦!

梳篦(bì),等同于我们常说的梳子,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是理头发的工具。古时候又称“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栉,梳篦之总名也”。古人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梳理;篦箕齿距较密,用来筚去发间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容光焕发。

梳理头发是文明社会日常美容之一,考古发现最古老的梳子是商代的铜梳。关于梳子的形成,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在五帝时代,有个叫赫廉的工匠,见人们因连年战乱披头散发,肮脏不堪,便仿照人手抓撩头发的模样,用兽骨制成了一批五指梳。他把此梳送给了远亲嫘祖娘娘,轩辕黄帝见后,觉得这种梳子能梳理头发,很有意思,就封赫廉为制梳始祖。赫廉死后,轩辕黄帝命一位皇甫小官当制梳工匠的统领,监制梳子。后来年老的皇甫告老回到故乡常州,在清水潭开了一爿制梳作坊,将制作梳篦的手艺传承了下来。

在古代,梳子、篦箕不仅是理发美容工具,而且是妇女插在头发上的装饰品,与簪、髻、钗、珠花、金钿、勒子、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八大发饰。发饰盛行的唐宋时期,妇女们不仅喜欢以梳插髻妆饰发式,同时还喜欢插篦,甚至达到如痴如醉程度,至明清时仍保留着这种风俗。梳篦还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齿可刺激头部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南北朝时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认为,“头当数栉,血流不滞,发根常竖”。明人谢肇制《五杂组》卷一二亦载:“梳为木齿丹,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因此,梳子又得了个美名“木齿丹”。

梳子、篦箕最盛名的制地是江南常州,自古就有“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之说。常州梳篦制作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繁复,纯属手工作业,一般从取材至成品,篦箕需72道工序,梳子需28道工序。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阴山壮竹、黄杨木、红木、枣木、石楠、兽骨等,采用雕、描、刻、烫、镶嵌等传统技法制作,选材严,做工精,品种多,款式美,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工艺欣赏价值。

盛唐时,常州制梳业发展迅速,梳篦花式品种繁多,材质应用广泛,大的梳子竟有二尺多长。北宋以来,质地日趋贵重的金银栉具相当流行,大文豪苏东坡曾有“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的诗句。元代,常州的梳篦从运河经长江出海,随着“水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明代,常州制梳业相当兴旺,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两岸整街满巷皆是梳篦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

到清代乾隆时期,常州城中已是“削竹成篦”、“比户皆为”的景象。据史料记载,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每年农历七月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脊梁象牙镶金篦箕,并在10月连同6套龙袍、600朵宫花及丝绢等物进贡皇室。据说,慈禧太后对常州的梳篦尤为钟爱,因此常州梳篦有“宫梳名篦”美誉。辛亥革命后,梳篦的需求量因人们剪辫而激增。当时流行着一种名曰刘海篦箕的小巧精致的篦子,许多人以身上挂个小口袋,袋里装有一把刘海篦箕为时髦。

来源:网络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