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新月》(国画) 张大千
《南无观世音菩萨》 (国画) 张大千
《临王蒙夏山高隐图》(国画)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国画家。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画风工写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风格。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
“赵孟俯后第一人,旷代画圣,五百年来第一人……”这些都是徐悲鸿、朱省斋等艺术名家对于近代艺术巨匠张大千的赞誉之词。新春之际,张大千大师作品在浪漫三亚展开容颜,与南来北往的游人相见,为美丽三亚带来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为纪念张大千这位画坛奇葩辞世30周年,近日,三亚市联合山右美术馆共同举办“张大千纪念展”,展出的60幅张大千精品画作涵盖山水、花鸟和人物等题材,时间跨度长达60年。同时,主办方还邀请海峡两岸的知名研究人士、艺术鉴赏家云集三亚,共话“大千”字画的大千世界。
张大千,名爰,斋号大风堂,四川内江人。他自幼从母习画,经曾熙、李瑞清、张善开等著名艺术家指点,早期“师古”,专心研摩古人书画;通过遍游名山大川,他“师自然”,从自然中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异国的写生之旅,则为张大千博取众家之长,开创泼墨泼彩艺术风格奠定基础。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的人物,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技艺,张大千无不精通;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工笔、写意、泼墨泼彩等画别,张大千无一不精。
集古人之大成
“集古人之大成,开自家面目。”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高度评价年近三载的敦煌壁画研习之旅对于张大千艺坛成就的积极塑造作用。通过研究和临摹古代壁画,张大千的画艺得以融入北魏隋唐的精力高古之风,为其日后发展出气象恢弘、格局深邃的艺术风格提供可能。
1941年,张大千首次来到敦煌临摹壁画。“临摹时,助手们先把透明的蜡纸覆盖在壁画上,照影勾摹,再将勾摹好的画稿用复写方法拓于画框上的白布,然后经弟子上色,由张大千用墨勾描出线条并最后完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大千研究首席专家李永翘介绍道,1943年5月在完成莫高窟壁画临摹后,张大千又来到榆林窟进行观摩。当年6月,阔别家乡近3年的张大千完成276幅临摹壁画踏上归途。
敦煌之行归来的张大千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巅峰状态。饱受千年敦煌壁画的熏陶,张大千的画风开始为之一变,此后他的作品除在皴法、设色上依旧吁有石涛的风格外,创作手法变得丰富多彩,用笔圆润、简洁,设色明快、清丽。
本次艺术展展出《南无观世音菩萨像》作为张大千这一时期临摹壁画的代表,较好地体现其画风的改变。画中的观世音以男性身份出现,体态丰腴健美;脸型丰圆,弯眉细眼,棱鼻厚唇,唇边胡须呈蝌蚪式;头有圆光,配饰有项圈、璎珞、臂钏、流苏、双脚赤足分别踏在双色莲花座上。
“整幅作品通体线条流畅自然,设色鲜艳明快。”西冷印社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主任叶子说,气势宏大,笔力深邃,形象丰满而富态,色彩绚丽,格调堂皇,在充分彰显唐画特色之余,也足见大千先生明丽雅致的画风。
好古不媚古
“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的这句名言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张大千独步画坛的原因。无论是在敦煌向北朝、隋唐、五代的石窟艺术学习,还是临摹仿作石涛、八大山人、徐渭、王蒙等历代书画名家的作品,正是这种“好古”的心性,使得张大千拥有着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
然而,张大千“好古”却不“媚古”。在扎实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之上,张大千一改明清一味摹古、脱离生活的文人画风,结合自身游历山水的实践,从古人的章法中,随心所欲地蜕变出别树一帜的新貌,创作出大量别有生趣的写生记游作品。
《临王蒙夏山高隐图》在本次纪念展中备受业内外观展者的青睐。整个画面高崖陡壑、奇峰峻岭、瀑布高悬、溪流缓涌,山头草木葱笼,近景林木繁茂。山间有一草庐,内有隐士静坐,乐享泉石啸傲、溪清谷幽。
这幅张大千早期的青绿山水画是其根据元四家之一王蒙的《夏山高隐图》所绘,在忠于原作山水布局的基础上,他仿敦煌的青山绿水形式,采用高远与深远相结合的构图方法,既保留了原作的恢宏气势和清谧静寂、可居可游的气氛,也层次分明地将南方山水明秀清润的雅致自如挥洒。
“张大千临摹过大量的王蒙作品,但用功最勤、临仿最为密集的时期应属1940年代中后期。对王蒙的临仿,既是他反覆演练以至通盘掌握的过程,也是挑战古人创造独立风格的历程。写生和生活中的真山很像,这张作品是他写生得来的。临古的画中,山头结构是青绿山水般用重色构线然后填色。”山右美术馆顾问、张大千纪念展策展人高峰说。
王蒙画风周密,构图且其牛毛披繁复细密。(“牛毛”是用于形容王蒙的桩笔繁密和细柔。牛毛敏是指细小的披麻披,是其从外祖父赵孟俯处演变而来。)原作线条细柔,随意繁复披写,先披写出山石的结构和凸凹明暗之后,又用小苔点根据结构的繁复缀点;树木则或勾或点、一树一法,然后着色渲染。这些技法特点的运用,使其山水画尽显苍逸浑朴之感。
张大千深谙王蒙风格的要领,《临王蒙夏山高隐图》在形、神、笔意上极为相似的同时,还结合其自身隐居成都的心境,以潇洒俏丽的笔法点破文人隐逸的静谧与随适。
师古不拟古
“张大千师古不拟古。”李永翘认为,在继承古代画家泼墨画法的基础上,将水墨意笔与工笔重彩融于一体后,张大千开始自成一派,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发展出泼墨泼彩技法,创造出一种半抽像墨彩交辉的意境。
本次纪念展中,《雨后新月》的泼彩荷花图吸引众多观展者驻足欣赏。雨后天晴,新荷盛开,色泽瑰丽,嫩黄的三两花蕊位于画作边角,辅之以两朵傲然挺立的花朵,河中水草自然生长,随风摇曳。整幅画作意向清逸,气氛浪漫迷离,生动传神地展现荷花娉娉婷婷的高贵优雅品性。
张大千爱荷,不仅家中遍栽新荷,荷花更是他花卉画作中绝对主角。“画荷,最易也最难。他的荷花作品年年有,但能新意不断,形成驰名中外的"大千荷"。”台湾著名艺术史学家、张大千研究专家傅申认为,此画作不同于传统的花卉作品,结合了西方的抽像和中国的写意精神,融入现代水墨技法的创作很好地表现了荷花的气韵。
终身与荷为伴的张大千,在长期观察荷花的生长特点后,将画荷的技法总结为“真、草、隶、篆”四种笔法的巧妙运用,画荷花的杆子要用篆书,叶子则是隶书,荷花则用楷书,水草就用草书的笔法。
张大千画的荷杆比现实中的荷杆要长,意在呈现荷花从水中浮起的高洁之态。与生活中笔直的荷杆不同,张大千的荷杆多呈弧形状,生动地表现了清风拂过,荷花迎风摇曳的婀娜韵味。张大千的荷杆上随意却又好似有规律般的缀点,画龙点睛般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节传神展现。
逛“大千”画展,入大千世界;赏“大千”字画,品大千人生。当我们赏析这位画坛巨匠的作品时,既是回味先生所留下的艺术财富,也在寻觅着先生传奇背后所给予的人生启迪。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